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警惕你的期刊不是SCI,只是ESCI!現在SCIE和SCI已經合并,統稱為SCI,不再區分。然而,ESCI實際上并不是SCI,它的全稱是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s Index。
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ESCI,它的全稱是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意思就是SCI的備選,還沒有成為SCI。如果SCI期刊表現不佳,可能會被降級為ESCI期刊。
在2023年之前,確實只有SCI期刊才有影響因子,但去年科睿唯安決定,所有符合標準且在2023年1月1日前收錄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期刊都有資格獲得期刊影響因子。這就意味著,期刊影響因子的范圍從科學引文索引(SCI)擴展到了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藝術與人文引文索引(AHCI)和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ESCI)期刊。來自3000多家出版機構的9000多種期刊首次獲得了期刊影響因子。
也就是說,現在不僅是SCI,ESCI也有影響因子了!
可能很多同學還不知道這個變化,很多第三方平臺和公眾號在推薦期刊時,都主要宣傳影響因子,大部分同學也只關注影響因子,而忽略了期刊是否為SCI。
ESCI的水平高于國內核心期刊,但低于SCI期刊,屬于學術水平較高的期刊。ESCI是SCI的備選,有可能會成為SCI。有些ESCI期刊有影響因子,但沒有中科院分區。如果你投稿的期刊有影響因子(IF值),但沒有中科院分區,那么這個期刊很可能是ESCI。
缺點是,ESCI期刊沒有中科院分區。如果你的學校對發文有分區要求,那么ESCI是達不到這個要求的。但是,優點是競爭較小,投稿難度相對較低。如果你的學校對發文沒有分區要求,那么你可以嘗試投稿命中率相對更高的ESCI期刊。不過,一定要到web of science官網的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數據庫里查看具體收錄在哪一個數據庫,避免踩坑!
推薦閱讀:Sci論文如何開具檢索證明?
如果您現在遇到期刊選擇、論文內容改善、論文投稿周期長、難錄用、多次退修、多次被拒等問題,可以告訴學術顧問,解答疑問同時給出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