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論文綜述了城市規劃體系和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價體系的現狀和難點,介紹了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估技術方法和分級標準的最新成果,并以某行政區為研究實例,在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質量評估的基礎上,對該行政區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2010 —2020年)的規劃方案提出相應調整意見。
【關鍵詞】土地質量;地球化學;城市規劃;分級標準
1 引言
現有的城市規劃指標體系尚未納入土壤和地下水質量要素,對于城市受污染地塊的規劃區域,城市決策規劃者主要從規劃角度考慮城市用地的功能轉換,而很少會從土地污染的角度考慮,經常認為污染地塊可通過修復工程確保其規劃功能的實現。因此,需要將土壤和地下水環境調查、質量評估與城市規劃相結合,制定滿足城市規劃的土壤和地下水環境質量評估技術方法和分級標準。
2 城市規劃體系中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
目前,由于決策者和規劃師只是從實際功能定位出發,而忽略了環境因素在規劃中的作用,導致了以下幾個問題:
①劃分農用地范圍時,沒有根據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情況劃分農用地范圍及等級[1];
②劃分城鎮建設用地等敏感用地時,沒有確保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含量較低,污染程度輕微,可作為使用[2];
③劃分工業、倉儲等非敏感用地時,未考慮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含量不高于中等。
3 城市規劃階段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價標準
依據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研究成果《場地用地規劃適宜性評估方法研究與應用》,將水土環境要素納入城市規劃指標體系,并開展定量評估。研究形成多途徑的場地用地規劃適宜性評估方法體系,構建了場地用地規劃適宜性分級標準,完善了傳統土地生態適宜性分析的方法,為城市規劃提供了很好的技術支撐。
該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價標準聚焦于水土環境質量評估,服務于土地規劃,是一個跨領域的評價標準,其主要創新點包括:
①首次開展服務于城市規劃的土壤和地下水環境調查技術研究,綜合現行的各類技術規范,結合不同層級城市規劃的實際需求,提出了城市總體規劃階段和控制性詳細規劃階段的土壤和地下水環境調查技術。
②首次基于土壤和地下水特征污染物,構建了場地用地規劃適宜性評估指標體系。
③基于規劃需求,突破了農用地與建設用地原有標準體系、評估方法的藩籬,采用多途徑的場地用地規劃適宜性評估方法,實現了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在同一平臺下的場地用地規劃適宜性評估難題。
④首次結合用地規劃,研究制定了場地用地規劃適宜性分級和分級標準,構建城市總體規劃階段和控制性詳細規劃階段場地用地規劃適宜性分區和分區標準。
城市規劃階段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價分為6個區(見表1~2)。
4 城市規劃階段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價的應用
結合某行政區采集分析的1527個監測點與收集某區內613個監測點后,無機指標平均調查精度達到7個點/km2。參與評價指標為16個重金屬元素等無機指標,即本次評價涵蓋了城市用地規劃評價指標體系的16項基本指標。根據評估結果,其中對評估結果影響較大的指標有銀、銻、鋅和砷,其中又以銀和鋅影響最為顯著,評估結果見圖1所示。
5 某行政區的城市規劃現狀
該行政區做了2010—2020年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2),根據規劃,某區正面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至2020年,將建成與國際化城市相適應的、具有輔城功能的現代化的濱江新區;形成世界級精品鋼及其延伸產業基地、北部物流服務基地、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和環境優美、適宜居住、現代化的生活園區。在土地供給的剛性指標約束下,客觀上要求對現有土地利用秉持節約集約用地的理念,并使現行的以資本、勞動力拉動的集約方式轉向以結構優化和科技創新為主的更高層次的集約方式。
推薦閱讀:《國外城市規劃》是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主辦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