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文章通過分析目前我國農村村莊規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提出在新農村建設中大力推廣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內涵的生態規劃設計理念,是新農村規劃與建設對建筑師提出的新課題也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新農村社區;可持續發展;規劃;生態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rural villages planning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question and the reas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areas to popular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core of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 idea, is the new rur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for architects propose new topic is the only way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nning; ecological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近年來隨著農民收入增長、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國家農村土地政策的調整,農村住宅已進入了更新換代的高峰時期,村鎮住宅的能源消耗也同時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1]。因此倡導節約資源,建設資源節約型農村社區必將在全國范圍內節約大量資源,可以大大促進我國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進程,縮短與世界發達國家間的距離,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新農村建設中大力推廣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內涵的規劃設計理念,采取適當的技術措施,營造環境優美、功能完善、設施配套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新農村規劃與建設對建筑師提出的新課題。
1 目前我國農村村莊規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1.1 村莊規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①土地資源嚴重浪費
我國農村居民點主要是以自然村的形式存在的,農村普遍人口規模偏小、布局分散,同時缺乏村莊規劃設計的指導控制,大部分農村“建了新房不拆舊房”的現象十分普遍,致使舊房閑置增多,新房多占宅基地,村莊建設無序,占用大量的耕地,浪費土地嚴重。農村居住點分散的特征也使得農業難以形成適度規模經營,影響了土地的集約利用和農業現代化的實現。
②居住環境質量差
由于農村居民點經歷了漫長的形成、發展過程,由于缺乏科學的規劃指導,農村的建設普遍存在著很大的隨意性,致使房屋排列無序、各年代建設的房屋并存,道路曲折不整,普遍缺乏公共綠地、公共活動場地,用地結構失衡。
③基礎設施缺乏
由于農村居民點布局分散、規模較小,且缺乏穩定的財政保障,無法維持諸如教育文化、衛生、道路網、綠化系統、污水處理等公共設施的運營,因此很難在每個村莊都做到配置適當的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這就給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帶來種種的不便,嚴重阻礙了農民生活質量的改善。且由于傳統的生活生產習慣,牲畜糞便及各類生活垃圾隨處堆放,工副業廢水隨意流淌,而大多數工副業廢水都對土壤有著副作用,甚至滲入地下,污染水源,直接影響到居民的身體健康。
④生態環境堪憂
村莊整體環境趨于惡化。生活垃圾、污水、鄉鎮及個體企業廢棄物等缺乏處理,隨處可見,嚴重污染了生活環境、水源和農田,破壞了生態系統,導致農村生態系統的單一化,增加了其脆弱性。
1.2 村莊規劃建設存在問題的原因
①規劃滯后,認識不到位
過去各級政府不夠重視村莊建設,普遍存在“重城輕鄉”的現象,且規劃設計單位也局限于對城市的研究,對農村缺乏更為有效的理論指導。對貫徹國家提出的“城市支持農村”的戰略決策尚未落實到村莊規劃建設層面,缺乏實質性措施。村委會本身更缺乏對村莊規劃重要性的認識。導致無序建設嚴重,往往既浪費土地,又破壞資源與環境。
推進村鎮規劃建設,可以開辟大量新耕地,改變農村臟、亂、差的面貌,改善農
民居住環境,可以大大降低公共設施建設成本,實現農村生活現代化。
②規劃建設缺乏資金支持
自改革開放以來,上級政府對村莊規劃缺少必要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多數村莊由于集體經濟困難,造成無力拿錢或不愿拿錢做規劃。地方政府對爭取來的農業項目資金全部用于種、養、加工等產業的扶持,對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村莊規劃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缺乏資金支持。資金問題是村鎮建設的大問題。
③規劃建設管理和設計隊伍薄弱
村莊規劃建設缺乏組織載體和專業隊伍。多數地區在村鎮建設方面長期以來實行以鄉(鎮)為主,以縣(市)為輔的管理體制,縣(市)級政府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城市建設上,無力顧及點多面廣的村莊建設。村鎮的規劃管理機構人員數量少,都是由村鎮建設管理服務站的工作人員兼管,且技術力量薄弱;此外,由于縣以下沒有專職的規劃監察執法隊伍,規劃審批與監察嚴重分離,執法主體多頭,也使得對廣大農村地區違法建設的監管處于“真空狀態”;同時,由于村鎮規劃費用低,肯于從事村莊規劃的設計隊伍少,專業水平低。
④法律法規有待健全
由于國家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無論在規劃編制、還是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支持、建設用地的合理使用等方面都難以進行有效的監控管理,基層組織處理違章現象也常常缺乏法律依據。
⑤缺乏長期投入機制
“十五”期間,各級政府加大了對農村建設的投入力度,農民生產和生活條件逐步得到改善,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由于長期缺乏投入,欠賬太多,資金難以得到保障,地方政府明顯“力不從心”。農村土地要素和資金要素流向城市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并造成了數千萬的失地農民。資金成為農村極度稀缺的資源,這對于新農村建設來說是一個瓶頸。
2 新農村社區可持續性規劃原則
2.1 尊重地域傳承,空間布局合理
新農村規劃應以不破壞原有自然紋理為基礎,注重與周圍環境的結合,挖掘、保留、繼承歷史文脈,順應歷史特征,同時要注重體現地域建筑特色,從傳統民居中發現建筑地域特征,并將其運用在新村建筑設計中。在節約用地和兼顧居住建筑組合需要的前提下,要滿足冬季能爭取適量并具有一定質量的陽光射入室內,避免冷風吹襲;夏季避免過多的日照,并有利于自然通風的要求。從長期實踐經驗來看,南向是全國各地區都較為適宜的建筑朝向。但在規劃設計時,建筑朝向受各方面條件的制約,不可能都采用南向,這就應結合各種設計條件,合理的確定建筑朝向,達到節約土地、雨水,節約能源的目的,同時滿足生活需求。
2.2 因地制宜,有效利用土地
充分利用原有自然資源和文化條件,因地制宜,為村民創造出一個熟悉的人文環境,同時充分尊重當地住宅建筑文化,對歷史性建筑加以保存修復,通過總體設計細部處理來發揚繼承建筑特色。住宅設計應符合農民的生活習慣,充分考慮農民生產和生活方式的需要,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對于仍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農民,可以垂直分戶的連排住宅為主,結合生活習慣和生產需要進行院落的布局設計;對于已從事第二、三產業的農戶,其生產環境與居住環境已脫離,則用上樓的方式,適當增加平臺等室外空間,既可使一些生活習慣得以保留,又能夠有效的集約土地。
2.3建立完善的交通系統及配套設施規劃
隨著現代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滲透,汽車已作為農村的主要生產和生活工具逐步進入農村家庭。因此,規劃應建立完善的機動車交通系統。車行道設計要簡潔通暢,方便生活。對于體型大、噪聲大的生產車輛宜集中停放于靠近生產用地的位置,便于生產活動,而家用小汽車,則采用就近停放的原則。另外,基礎設施配套差是造成農村住宅舒適性差,環境惡劣的原因之一。依據人口規模,在合理位置布置托幼、中小學、農貿市場、儲蓄所、郵電所、社區醫院、文化活動場所等,豐富村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改善村民居住生活生產條件[3]。
3 新農村社區可持續規劃的具體措施
3.1 太陽能技術
太陽能是最清潔、最廉價、可用時間最長的自然能源。農宅的屋頂、院落較大,有足夠的空間利用太陽能。當前常見可持續規劃設計中常見三種方式:
(1)太陽能光電板
適用于太陽能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在社區建筑向陽面屋頂安裝大量太陽能光電板,將太陽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直接并入電網或用蓄電池儲存。此項技術科技含量較高,而且太陽能光電板價格高昂,短期內在我國鄉村地區還不能廣泛使用。
(2)被動式太陽能技術
通過對建筑朝向和周圍環境的合理布置、內部空間與外部形體的巧妙處理以及建筑材料和結構的恰當選擇,無須使用機械動力,利用太陽能是建筑物具有一定采暖功能的技術。目前這一技術,在我國農村已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
(3)太陽能熱水器
太陽能熱水器在我國的利用已較為成熟,在農村中加快推廣太陽能熱水器的使用,能大幅環節由于熱水消耗量的增加而引起的能源供應壓力和環境壓力。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更多的考慮建筑一體化的太陽能及熱器,延長壽命,降低成本。
3.2沼氣及生物質氣化技術
將糞便、廚余垃圾等有機物投入池中發酵后產生可燃沼氣,出料即為肥料。沼氣與空氣混合燃燒時溫度可高達1200攝氏度,是優良的炊事、取暖燃料。以沼氣為紐帶由沼氣池、除禽舍、三格式化糞池和日光溫室組合而成的“四位一體”生態產業,是產氣、積肥同步,種植、養殖并舉,能流、物流良性循環功能的能源生態綜合利用體系,非常適于在新農村社區建設中應用。
另外就地取材,將秸稈、稻殼、蒿草、薪柴、木材加工廢料等,通過控制反應條件,使生物質在秸稈氣化裝置中發生熱化學反應,進行能量轉化,產生一氧化碳、氫氣、甲烷等可燃氣體。從而以低品位固體生物質能源產生高品位優質燃氣,集中儲存,再用管道輸送至用戶,用于炊事、取暖、發電等。
3.3農宅圍護結構保溫技術
現今農宅中大多數為磚混結構,屋面為鋼筋混凝土板,冬冷夏熱。如將屋面設計為種植屋面,加上玻璃或農膜成為屋頂溫室,覆土后即能種植產生經濟效益,又能起到保溫隔熱效果。若能和自然空調系統的進新風系統結合起來,冬季時期新風經過溫室后再進入室內,不僅使冷空氣得到加熱,而且增加了新風的含氧量,改善了室內衛生條件,有益居住者健康[2]。改善農宅的圍護結構保溫性能是解決能耗高、舒適度差最有效的措施。在經濟條件允許的地區,北方住宅外窗盡量選用質量較好的雙層中空窗,經濟條件較差的地區,可以在外窗掛窗簾,這是一個經濟使用的保溫方式。還可種植花、草、附墻藤類作物,附墻藤類作物可沿墻向上生長而綠化墻體,起到保護墻體和防西曬作用。既美化了環境,增加了造氧量,又起到了生態作用。
4 結 論
在城市化進程加速、整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由于村莊自身及其所處環境總是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任何觀念、理論和方法都具有相對的局限性。因此,本文所做的探討旨在發掘一些有意義的問題,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關注這一領域,并對本論文提出意見和建議,共同來促進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中國社會經濟健康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中國建筑節能年度發展研究報告2008[M].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03):33-34
[2] 呼延宇.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生態規劃理念與建筑技術措施[J].陜西建筑,2007(09):4-6
[3] 方明. 注重綜合性思考 突出新農村特色[J].建筑學報,2006(05):19-22
[4] 戴國斌.農村建設問題及對策[J] .小城鎮建設,2005(01)
[5] 洪音.新農村規劃要突出農村特色[J] .城鄉建設,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