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藍圖,是建設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據。城市建設要沿著正常的方向發展就必須有合理的城市規劃。以下本文結合筆者工作經驗對城市規劃建設提出幾點個人見解。
關鍵詞: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問題見解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is the c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blueprint, is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urban basic basis. The urban construction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long with the normal you must have a reasonable of urban planning. The following the author discusses work experience of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uts forward several personal opinions.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Urban construction; Question views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城市規劃新理念
1.1 堅持科學的發展觀
城市規劃要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切實把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落實到城市規劃的編制和實施中來。城市規劃必須考慮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土地資源、水資源、能源和生態環境條件相適應,并為城市留下未來發展的余地。順應自然資源的約束,堅持 “ 緊湊型 ”、“節約型”的城市規劃建設方針,不能盲目追求將城市規模做大。應科學合理地引導開發利用土地,強調保護耕地,以新型工業化來推動城鎮化。城市規劃除要考慮區域、城鄉、經濟社會、人與自然、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五個統籌”原則外,還必須綜合考慮全局與局部、新區與舊城、近期與遠期、需要與可能、共性與個性、歷史與現代、地上與地下等各種關系,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不能主觀臆斷、生搬硬套,必須審時度勢、統籌兼顧、綜合考慮、科學決策,促進各項事業協調發展。要拓展規劃的視野,面向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用戰略思維和世界眼光來研究規劃問題,為城市長遠發展提供決策依據;要重視規劃方法的創新,綜合運用定性、定量、定位、定景和定施的綜合集成方法,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和適應性。
1.2 堅持以人為本
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就是“以人為本”。要把滿足人的合理需求、人的自由流動、人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作為規劃的重要內容,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城市規劃要尊重“前人”;關愛“今人”;善待“后人”,更多地體現對人、自然和歷史文化的尊重。要保護好“前人”為每座城市創造并留下來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繼承和發揚城市固有的特色;要重視居住區規劃,充分體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求,把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城市環境質量、創造適宜創業發展和適宜居住生活的城市作為規劃目標。社區和諧、鄰里和諧、人與人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要強調步行尺度、有界鄰里、健康衛生社區、游憩休閑空間、舒適安全環境和快樂無憂生活;要提倡“為人民服務”,貼近百姓生活,體現人文關懷。既要想著“小”的,給學校和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和活動空間;也要惦記“老”的,切實關心老年人的文化體育生活等方面的需求。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的生存和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1.3城鄉一體化規劃建設
建設和諧社會,必須注重城鄉統籌和區域協調發展。城市是區域的核心,是區域的增長極,而區域是城市的載體、支撐和擴散的腹地。順應城市區域化和區域城市化趨勢,在規劃的視野上,要打破就城市論城市、就局部論局部、就現狀論現狀的局面,向以城市—區域系統觀和動態時空統一觀統籌城市區域化和區域城市化的有序調控方向轉變;要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要求,以“發展小城鎮,建設中心村”為重點,加強村鎮規劃和小城鎮規劃的編制和實施指導工作,建立工農結合、城鄉一體、區域協調、統一完善的城鄉規劃體系。調控產業和城鎮發展,協調城市之間、城鄉之間的各種關系,重新聚集并整合各類經濟要素,增強區域整體功能和綜合競爭力,促進區域城鎮化發展進程。
1.4 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體現經濟的規劃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特別是城市土地有償使用以及土地市場的形成,城市建設投資主體和渠道趨向多元化,城市規劃不應再是一成不變的藍圖,而是一個不斷研究和解決城市發展中存在問題的滾動的調控過程。在規劃目的上,要從單純的貫徹國民經濟計劃向著為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提供優化組合的空間載體系統轉變。不斷推進規劃工作向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服務方式轉變,向集約化、精細化管理方向轉變。城市規劃要體現市場經濟規律,為經濟發展服務。要重視供需分析,尋求資源供給與發展需求的平衡關系,在城市現有產業特點、地域資源優勢基礎上,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做好空間用地布局規劃,為發展城市經濟搭建載體。要樹立經營城市的理念,強化投入產出分析測算。規劃要考慮成本,要有彈性和適應性,體現現實性和可操作性。
1.5 做好綠化規劃
體現綠色生態觀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追求城市的生態價值、健康價值、人類與環境間的協調和交流價值和環境公正價值。要妥善處理好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關系,處理好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關系,處理好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堅持走資源節約型的城鎮化發展道路。保護城市的綠帶和藍帶,充分考慮沿江、沿河、沿路的生態綠色廊道建設,充分考慮老城區綠地的營造和新區大規模綠地的拓展,建設環境良好型綠色生態社區。綜合有效地利用資源,避免資源過度開發,特別是要保護好基本農田、水源地、自然景觀、歷史人文景觀等資源,確保開發建設活動不超出環境容量,不對環境、文化資產和居民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1.6 堅持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體現社會與文化的規劃
城市作為人類居住的集中地,其發展不僅僅是經濟的振興,也是社會的全面進步。城市規劃不能只研究技術,應該更多地研究社會結構和人的全面發展。體現在規劃的內容上,要從以城市建設為主要內容的物質性布局規劃,向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的立體、動態、整體性規劃轉變。城市規劃要充分考慮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的加快發展和科技進步和創新需求;要重視交通、水利、電力、環保等城市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加快公共衛生及防災體系設施的規劃建設。城市規劃應面向大眾,服務大眾,能夠為弱勢群體提供醫療、教育、就業、休閑等方面的保障。
2 城市的規劃經營
2.1搞好規劃領導工作,充分發揮城市規劃師的主導作用
城市領導主要是領導規劃工作的進行,保證規劃的物力、人力、財力上。關于如何規劃,城市領導可以提出原則性建議,需要說明建議是供城市規劃師參考的,不要定死如何規劃,以免影響規劃師的研究、論證,造成錯誤。為了做出合理的高水平的規劃,城市領導應該樂意這樣做。因為,城市規劃畢盡是為城市領導管理服務的,只有好的城市規劃才能有利于城市領導在城市建設中取得好的管理成績;規劃畢盡是一門科學,需要專門研究才能掌握、需要專業人員——城市規劃師才能操作。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城市規劃師是城市規劃的第一生產力,在城市規劃中應起決定作用。規劃應主要由他們通過研究、論證后做出,應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城市規劃師應認真考慮領導者提出的建議,積極采納合理的建議。對不夠適應具體情況的建議,要做耐心、細致的說服工作。城市規劃師要講真理。只有這樣才能做出合理的高水平的規劃。
2.2規劃與管理銜接
規劃最終通過管理實現。我國由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由行政管理逐步走向法制管理,不斷出現新的經濟開發形式,需要新的管理方式。因此,首先,規劃的內容、深度、形式、程序等都必須與管理相適應,與管理銜接,必須方便管理。其次,管理也應根據規劃的固有特點做適當的調整,與規劃的特點相適應,二者相互銜接。只有這樣,才有利于規劃實施,規劃才是好的規劃,管理才是好的管理,才有利于城市建設,城市建設才能出成績。要做到這一點,城市規劃師與城市管理者要多交流,城市規劃師多了解管理,管理者多了解城市規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和諧規劃。和諧規劃追求以人為本、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要求規劃發揮平衡利益、調和社會關系的作用,要求加強規劃之間的綜合和協調。通過和諧規劃來擴大和保障城市公共利益,提高城市福利水平,促進社會各階層的融合。通過和諧規劃,促進規劃之間的協調和有機結合,包括硬資源規劃與軟資源規劃、城市資源規劃與區域資源規劃、近期資源規劃與遠期資源規劃的有機結合,實現空間規劃和內容規劃的和諧、城市規劃對各類專向規劃的統籌與協調。通過和諧規劃,堅持城市發展的生產、生活、生態相統一,為城市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2.3充分發揮城市規劃首位公共政策的作用
完善政府的公共政策體系,關鍵是要重視和建立主干性政策,明確首位公共政策。目前,我國許多城市普遍存在主干性政策缺乏、首位公共政策不明顯等問題。規劃既是城市公共利益的守護者,又是城市發展的引導者,隨著城市發展,規劃在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設中的綜合協調功能越來越強,應該充分發揮其主干性政策作用。而資源調控綜合性強,涉及多方利益,需要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協調統一,規劃又應該成為所有資源調控政策中的首位公共政策。發揮規劃在資源調控體系中的首位公共政策作用,就是要發揮規劃的先導、主導和統籌配置作用,就是要充分發揮規劃這一軟資源在各類資源配置中的主觀能動作用,因為科學的規劃是最大的城市資源,規劃的失誤是最大的資源浪費。發揮規劃的首位公共政策的作用,關鍵是要建立起統一的調控管理平臺,切實發揮規劃的主導作用。
3 城市規劃調控體系分析
規劃目標與實施結果存在錯位的表現及原因:
(1)土地開發強度的隱性提高。在土地開發建設的過程中,一些法律、法規界定模糊的方面,由于管理控制手段不力,容易導致對土地開發強度控制的失效;
(2)環境惡化。主要是對公眾共享環境或景觀資源(如綠化空間、城市天際線等)的侵蝕或破壞等,造成居住環境的惡化;
(3)公眾利益受損。市政設施建設滯后、服務配套設施不全、公共空間不足等損害公眾利益。
4 結束語:
總之,要做好城市規劃工作就必須按照城市建設的總體要求,立足當前,面向未來,統籌兼顧及綜合布局,以促進城市健康發展,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