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以綠色發展理念推進城鎮化發展是保持區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引擎。綠色城鎮化發展的動力,可以分為根本動力、內生動力和外生動力,以此對照分析武陵山片區綠色城鎮化發展的基礎條件、具備的優勢以及不足,發現武陵山片區綠色城鎮化發展有著先天優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臨著不少問題,如:綠色城鎮化發展要素支撐不足;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緩慢,城鎮化基礎薄弱;區域發展不平衡;生態文明建設與城鎮化發展的協同推進力度不夠;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進程緩慢等。因此,應從促進人的城鎮化發展、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深入推進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完善綠色城鎮化的要素支撐體系等方面著手,推進武陵山片區綠色城鎮化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武陵山片區;綠色城鎮化;動力機制;高質量發展
引言
推進城鎮化高質量發展既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激發國內市場需求的最大潛力所在。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2019年末首次超過60%),產業及人口在城鎮不斷聚集,城鎮化在推動地區經濟增長的同時,其發展所產生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也較為突出。[1]為解決這些問題,中央政府提出,發展新階段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城鎮化高質量發展,以促進城鎮化可持續發展,并著力強調促進城鎮化發展和生態環境質量方面的協同推進。2013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提出,要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2015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提出要“大力推進綠色城鎮化”,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又明確提出要促進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綠色化的協調發展。2020年,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強調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推進城市生態修復、功能完善工程,建設海綿城市和韌性城市。從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來看,走綠色化與城鎮化深度融合的綠色城鎮化之路是高質量城鎮化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而綠色城鎮化就要求在保證經濟發展速度的同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也是城鎮高質量發展的內涵。[2]在武陵山片區的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城鎮化是必由之路,但是武陵山片區的大部分地區屬于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并不適合走規模擴張式的城鎮化發展之路,需要結合片區的生態需求走綠色城鎮化的道路。[3]本文通過對綠色城鎮化發展的動力機制分析,結合武陵山片區綠色城鎮化發展的具體情況,分析其綠色城鎮化發展的路徑與策略,旨在為推進武陵山片區綠色城鎮化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一、綠色城鎮化的內涵及特征
城鎮化是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傳統農業社會向非農業人口占多數的現代文明社會轉變的歷史過程,是一個人口大規模遷移和集聚的過程。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我國將“四化”(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升級為“五化”(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綠色化),將綠色化融入其中,并強調要以綠色化引領城鎮化,促進綠色城鎮化發展。此后,學者們對綠色城鎮化展開了深入的研究。一般認為,綠色城鎮化是在城鎮人口、產業、土地、城市空間、生態環境等有序、科學的轉變過程中注重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協同發展的城鎮化模式,也就是走城鎮生產綠色化、生活綠色化、生態綠色化的協同發展之路。[4]
綠色城鎮化體現出五個鮮明的特點:一是農村人口的有序轉移。因地制宜引導農村人口進入城市,更加關注城鎮化發展的質量,城鎮更能吸引人口、留住人口,城鎮資源公平共享,可破解城市無序擴張、社會文化滯后的弊端,并形成宜居的氛圍。二是城鎮生產的綠色化。城鎮生產綠色化主要體現在產業上,城鎮產業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特征,城市資源配置效率高,產業與環境形成良性循環。三是城鎮生活的綠色化。從生態文明建設高度看,城鎮生活是綠色化的,如城市居民日常出行使用公共交通,城市垃圾科學分類,城市建筑綠色化等。四是城鎮生態綠色化。以森林城市、綠色城市、海綿城市、韌性城市等理念為引領,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態環境,進一步鞏固城市的宜居效果。[5]五是各種要素得到科學合理的配置和利用。體現在土地、城市空間布局、公共資源等方面配置合理高效,形成良好的要素互相支撐狀態。[6]
二、綠色城鎮化發展的動力機制分析
綠色城鎮化的發展受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探討其內部、外部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制,闡述其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分析其動力機制的關鍵所在。[7]本研究認為綠色城鎮化發展的動力機制是由根本動力、內部動力和外部動力所組成,這些動力因素構成了一個系統。其中,地區高質量發展需要是綠色城鎮化發展的根本動力;內部動力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即人的城鎮化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區域經濟增長、城鎮發展的要素稟賦、生態文明建設等;外部動力主要包括國家層面的政策與戰略、地區之間的競爭以及區域的客觀條件等。需要指出的是,根本動力、內部動力和外部動力等因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的。共同構成綠色城鎮化發展的動力機制系統,如圖1所示。
(一)綠色城鎮化發展的根本動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而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地區經濟增長的著力點在產業發展和城市發展上,近年來,各地區都在努力打造高質量的新型城鎮化,推進產城融合。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主體是城市,城市的高質量發展與地區高質量發展要求“同頻共振”。如何才能推動城市的高質量發展呢?關鍵要走綠色城鎮化的發展道路,這是因為,綠色城鎮化體現著地區高質量發展的理念,如發展綠色產業,強化生態保護,引導大中小城市合理發展,有序吸引農村人口進入城市等,這些與地區高質量發展理念是一脈相承的。特別是像武陵山片區這樣的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是武陵山片區發展的底線,在城鎮化進程中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因此武陵山片區需要通過發展綠色產業、發展綠色城市等來促進綠色城鎮化發展,堅決走城鎮集約開發與綠色發展相結合的城鎮化發展道路,以促進地區的高質量發展,實現城鎮人口適度、資源節約、經濟高效、環境友好,進而實現城鎮化的綠色轉型,確保地區經濟持續、穩定、高質量發展。
推薦閱讀:新型城鎮化建設論文發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