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目前,我國能夠控制的礦化斑巖體的長度約為750米,寬度約為200米,并且有專家已經推測出含礦斑巖的長度大約為3000米。由于礦區的西側和西南被大面積的覆蓋,因此造成工作進度緩慢,工作效益較低,目前也并沒有相關工程的揭露。
一、成礦地質背景
1、大地構造位置。該區位于西藏尼木地區岡底斯斑巖銅礦帶的東部,隸屬于雅魯藏布江縫合帶北側,與念青唐古拉山交匯。
2、地層。該區地殼的厚度比較薄,對巖漿活動的構造有一定優勢,根據航磁異常顯示呈EW狀態的分布,可以看出其基底以EW構造為主。地層巖石主體的構成包括:第三紀花崗巖巖基、安山質狐火山巖等,狐火山巖是屬于安山巖、英安巖、流紋巖等系列的酸性火山巖。其中燕山晚期(130~73Ma)的花崗巖巖基為侵入巖主,喜山期(60~20Ma)中的酸性,小巖體星落棋布和同源次火山巖脈相伴產出。以銅礦為主的小斑巖體礦產,以及鉬、鉛、鋅、金、銀等眾多金屬礦化物都是屬于礦化明顯的成礦遠景礦帶。
二、礦區地質特征
根據近年來對崗講巖銅礦的研究和調查,對其地址特征的認識如下:
1、礦區的基本情況
根據圖1,我們可以看出,崗講銅鉬礦出產于西藏尼木縣帕古鄉境內,其具體位置位于廳宮礦區,以西的6~8km,以及沖江南以西的3km處。其中礦床的類型是斑巖型,初步可以斷定含礦斑巖從東到西的長度大約為3000米,從南到北的長度大約為500米,并且呈現出W狀態。以黑云花崗巖為主的圍巖,可以清楚的看見其中銅礦化,互相接觸后,能夠生產出英安巖、花崗細晶巖等零星可見的火山碎屑巖。
2、礦區的構造特征
以平行產出的次級斷層為主的礦區構造,為原生、次生的節理、裂隙發育部位的銅礦化,其強度相對較強。
3、礦區的物理、化學特征
在2003年,經過過專家展開小范圍的激電幅頻的測試,測出低阻高激化異常的存在4個,經探槽測量,其中有2兩個異常,已經證實其為礦化強度高的銅礦化體引起的,但是,因為測量的范圍具有局限性,且南部和西部并未封閉。經過測量水系沉積物測量的崗講礦區,其整個崗講區域以Cu元素為主的背景值較大于75*10-6,異常濃度集中到中心值,銅一般為500*10-6~700*10-6,最高也可以達到1800*10-6。
4、圍巖蝕變和分帶的特征
根據根據研究發現,崗講巖銅礦的圍巖蝕變分帶所具備的特征沒有較為明顯的痕跡,在礦區的北側,發現黃鐵礦化在沖江金礦點的具體位置中發育,并且青磐巖化也在沖江、白容等外側發育,使得礦區中地表的大部分面積硅化發育較弱,以及大部分花崗細晶巖分解出弱硅化、褐鐵礦化等物質。同時,還順帶分解出泥化、鉀化等物質,但是,這對于前面生產出的物質來說,在發育方面相對薄弱。
5、礦區地質特征
在2003年,根據研究發現,礦區的西北側范圍大致為面形狀,然而,實際上銅鉬在礦區東側則呈現為脈狀。其中礦區從東到西所覆蓋的面積大約為3000米,從南到北所覆蓋的面積大約為500米,呈現W形狀。圈定為同一種礦體的有2兩個,其中銅礦體的密度約為0.35%~0.8%,經過物探結果印證,由地表和探槽分析出其中被掌控的銅礦體已經遭受淺剝蝕,從而露出部分面積。
三、找礦的遠景
對于研究崗講斑巖型銅鉬礦床的大規模前景,本人覺得巨大型、超大型的礦床遠景具有代表性作用,本人認為的依據如下:
1、在岡底斯斑巖銅鉬礦礦帶中,總區到地區具有現成的斑巖型銅礦礦床,因此,在構造上,礦區所處的地面構造位置比較有優勢。
2、在斷裂與雅魯藏布縫合帶的交匯處部位,就是崗講與沖江、廳宮所處的具體位置,并且以NE向走滑。相比于國內、國外的超大型斑巖銅礦,崗講礦區所屬的圍巖條件與其具有部分特征出現相似情形。
3、崗講礦區一般都呈現復式巖體的特征,其中英安巖、花崗細晶巖等巖體也適當的存在,當然,續邁、倫主崗等單元除外。
4、目前,部分已經被控制的礦化部位,大多數都在次一級的構造中,或者在其邊側,因為次一級的構造,對成礦具有明顯性的控制效果。
5、礦區圍巖的蝕變,在水平分帶中具有明顯的反應,其面積較大,寬度較長,具體表現在:(1)在沖江的北部、東部中,外帶的青磐巖化發育;(2)在多列曲岸北側有黃鐵礦化和粘土化的發育,以及伴隨著強度差不一的金礦化發育;(3)在整個礦區區域中,上部具有弱硅化和褐鐵礦化發育;(4)在已經被控制的礦區礦化部位可以見到面積較小的鉀化。
6、在礦區中,五萬分之一水系地球化學的測量,出現面積異常較大的情況,其中銅礦的強度高達1800*10-6。
7、通過局部雙頻激電的測量,可以從中獲得低阻高激化的異常,并且異常的范圍較大,由于向西和向南的路線并未封閉,因此,在兩側依稀可以看到部分位置露出的礦化。
四、總結
根據整篇文章的概況來看,本人認為,我國目前針對崗講巖的工作,應當著重尋找巨大型、超大型的斑巖型銅鉬。為了更好的展開工作,為我國做出更大的經濟效益,在擴展礦區的遠景中,列舉如下的建議:(1)確定礦區規模,圈定銅鉬礦體以及含有礦斑巖體,并在萬分之一的激電中梯進行測量;(2)根據元素的組合和特征的異常,總結出所有元素的分布規律和地球上化學縱向、橫向等化學找礦的標準,在萬分之一的土壤、巖石等地球化學進行測量;(3)在地表中,以探槽為主的探礦手段,并在(1)(2)運作的同時,展開相對應的地質工作,進而了解巖相發生的變化以及地球化學的特征;(4)總結評價標準以及區域成礦的模型,并聯合科研單位,一起展開綜合工作的研究,對礦區的近淺部分進行深入的分析,以及推進礦區的勘察進程,促使岡底斯成為我國最重要的礦銅資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