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1前言
裂隙巖體是一種非均質、不連續、各向異性的材料,與其他人工材料存在巨大的差異。裂隙系統為地下水的儲存與流動提供了場所,構成了巖體復雜的力學性質和滲透性質。巖體的滲透特性和水力耦合作用是近年研究的熱點問題,經統計,90%以上的巖體破壞與30%以上的大壩失穩等都與地下水的滲透力密切相關,故對裂隙巖體進行滲流研究是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的。
2滲流耦合模型
2.1滲流場-應力場耦合模型
1925年太沙基提出了飽和土體的一維固結理論,提出土的力學性質取決于其有效應力;Biot[1]將孔隙流體壓力與水容量建立關系,初次考慮了滲流過程中的流固耦合效應,其建立的三維固結理論只能考慮介質的變形對流體質量的影響,但不能考慮對固體滲透系數的影響,固只能反映流固之間的線性耦合;Brace[2]首先研究了在高圍壓和孔壓下花崗巖的滲透率的變化。
對巖體的裂隙而言,應力場的變化主要表現在裂隙的開度變化上,相同條件下,應力場應力越大,裂隙開度越小甚至閉合,反之亦然。巖體的滲流與應力場存在著十分密切的作用,稱之為應力場-滲流場耦合。
Louis[3]首先提出了單裂隙的滲流場與應力場之間的耦合關系公式中:Kf為縫隙的滲透系數;K0為初始滲透系數;a為待定參數;σ為法向應力
在一定的法向應力下,裂隙的滲流量發生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是裂隙的寬度,故很多學者建立了力學隙寬與法向應力之間的公式,再根據力學隙寬與等效水力隙寬之間的關系,求導出滲透性與應力之間的關系。以Barton[4]提出的公式為例,公式利用了Bandis提出的雙曲線型曲線模型,考慮了bh與bm不等的實際情況,經過大量的實驗研究提出的。式中:bh為力學隙寬,bm為等效水力寬度;bm0為初始等效水力寬度;kn0為初始法向滲透系數。
2.2 滲流場-溫度場耦合模型
溫度場一方面受地殼淺層溫度分布和熱狀態的控制,另一方面受裂隙中的裂隙滲流場的影響。目前關于裂隙滲流場與溫度場的耦合問題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這方面的研究還較少。熱力場的傳導主要有:傳導、對流、輻射。巖體作為一種固體,流體與固體之間的傳導為其主要熱傳遞方式,裂隙水流的流動,可以使巖體的溫度相互傳導,達到一個穩定的結果。巖體溫度場分布模型公式中: Ca—巖石材料的熱容量;T—滲流液體的溫度;T/---源匯項的溫度;t—時間; cρ—滲流液體的熱容量; vi—滲透速度;xi, xj—裂隙位置的笛卡爾坐標;λija—巖體熱動力彌散系數張量。
裂隙巖體中的溫度場與滲流場的相互作用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5]:
1) 當巖體內存在滲流時,巖體內的滲透運動可以使巖體的溫度發生熱交換,使巖體內的溫度場重新分布。
2) 巖體內的溫度變化,會直接導致滲流水體的滲流特性及巖體的滲透性能的變化,發生滲流場的改變。
這兩個方面互相影響,相輔相成,從而使巖體內的溫度場與滲流場達達相對穩定。
2.3 滲流場-損傷耦合模型
巖體由巖橋及不連續面組成,在工程施工的擾動下,相鄰的不連續面擴展進而相互貫通是工程巖體存壞的主要方式。人們逐漸認識到損傷、裂隙的擴展對巖體的滲流影響顯著。Zhang[6]在大理石與方解石等試樣上做滲透實驗,實驗結果表明,隨著應變的增加,滲透率增加得更加明顯。Mordecai和Morris[7]在砂巖的斷裂實驗中,滲得巖體的滲透率會增加20%。
建立起滲透系數與損傷模型之間的關系,即為滲流場-損傷耦合模型,由于實驗的結果是基于單軸拉伸和壓縮狀態下的,根據計算,結果與實內實驗結果相差較少,模型假設應力與滲透率的關系滿足負指數方程,并延伸到拉伸坐標軸。
3 結論
本文在前人研究資料的基礎上,對巖體滲流進行了總結與研究。全面總結了裂隙滲流的基礎理論,并對裂隙滲流的模型資料進行了一定深度的鉆研,列舉出滲流場-應力場、滲流場-溫度場、滲流-損傷耦合模型的研究現狀及計算過程。滲流作為巖體破壞的主要原理和機制,是值得重點分析與研究的,在實際工程中更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Biot, M. A.. General theory of three-dimensional consolidation[J]. J. Appl. Phys., 1941, 12: 155- 164
2. Brace, W. F., Walsh, J. B., Frangos, W. T., Permeability of granite under high pressure[J]. J. Geophys. Res., 1978, 73(6): 2225-2236
3. Louis C.Rock hydrolics[A].In:Muller L ed.Rock Mechanics[M].New York:Elsevier Science,1974
4. Barton, N,Bandis, S,Bakhtar K.Strength,deformation and conductivity coupling of rock joints[J]. Int. J. Rock Mech. Min.Sci. and Geomech.Abstr. , 1985, 22(3): 121-140
5. Wheeler, S. J., Sivakumar, V.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critical state model for unsaturated soil[C]. Predictive Soil Mechanics,Proceedings of the Wroth Memorial Symposium. London:Thomas Telford, 1993: 709-728.
6. Zhang, S., Cox, S. F. Paterson, M. S. The influence of room temperature deformation on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in calcite aggregates[J]. J. Geophys. Res. , 1994, 99(15):15761-15775
7. Mordecai, M., Morris L. H.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hanges of permeability occurring in a sandstone when failed under triaxial stress conditions[J]. Pro. U. S. Rock Mech. Symp., 1971,12:22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