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新月地金礦位于康古爾斷裂南側韌性剪切帶中,礦體賦存于下石炭統干墩組碎屑巖中。巖漿巖以閃長玢巖、花崗斑巖為主,與成礦關系密切。礦區內共發現6條礦化蝕變帶,5條金礦體,礦體長40~100 m,厚0.95~1.3 m,金品位1.08×10-6~2.15×10-6。伴生鉛鋅銀礦,鉛鋅品位分別為Pb:0.55%、Zn:0.51%,Ag:13.8×10-6。構造環境判別圖解表明,區內花崗巖為造山類花崗巖,經后造山作用改造,具與俯沖帶有關的島弧構造環境特征。閃長巖具島孤和活動大陸邊緣弧巖漿巖特征,沉積碎屑巖具大陸島弧構造環境特征。結合區域地質演化特征,認為北天山洋殼向塔里木大陸板塊俯沖,形成含礦物質來源,后造山運動作用的塔里木板塊與準噶爾板塊碰撞,形成韌性剪切帶,該過程伴有中淺成和淺成侵入巖體形成,與淺成侵入體相伴的熱液及礦質沿剪切帶上升,當與大氣降水混合時,發生了礦質沉淀和蝕變作用,形成韌性剪切帶蝕變巖型金礦體。
關鍵詞:金礦;地質特征;地球化學特征;構造環境
新月地屬Ⅱ-6-②康古爾-土屋-黃山Cu-Ni-Au-Ag-Mo-Pb-Zn-RM-鈉硝石-硅灰石-煤礦帶(Vm-l;I-Y;Mz—Kz)成礦帶[1]。研究區成礦條件優越,已發現康古尓、馬頭灘、天木等多處金礦床[2],為研究金礦床理想區域。本次主要對新月地金礦地質特征、成礦規律、構造背景等進行研究。
1 區域地質背景
新月地金礦區大地構造處于哈薩克斯坦-準噶爾板塊與塔里木板塊結合部的康古爾-苦水縫合帶中,北為哈爾里克-大南湖古生代島弧帶,南為覺羅塔格晚古生代島弧帶。
礦區出露下石炭統干墩組和上石炭統梧桐窩子巖組(圖1)。干墩組大致呈NEE或近EW向,北側以斷層形式與上石炭統梧桐窩子巖組相接觸,出露不完整,巖性主要為深灰色中酸性凝灰巖、灰色凝灰質砂礫巖、灰色凝灰質砂巖、深灰色砂礫質板巖、灰色粉砂質板巖、淺灰色大理巖、灰綠色蝕變玄武巖等。梧桐窩子組主要為深灰綠色陽起石化玄武巖、灰綠色晶屑凝灰巖、灰綠色凝灰巖、灰綠色碎裂巖化凝灰質砂礫巖、灰黑色凝灰質砂巖等。區內侵入巖主要為二疊紀花崗巖和脈巖。主要為花崗巖脈,花崗斑巖脈,閃長玢巖脈,角斑巖脈。中部花崗斑巖脈、閃長玢巖脈與金礦關系密切。
新月地金礦區位于康古爾深大斷裂南側,區內次級斷裂發育。斷層走向大致可分為EW向,NE向及NS向,SEE向為控礦構造。發育一條寬50~200 m的韌性剪切帶,走向NEE向。礦化蝕變帶發育在韌性剪切帶中。構造帶內碎屑巖均具強片理化,發育雁行式排列的張裂脈,可見遭擠壓變形的糜棱化碎屑巖等。花崗巖及閃長巖脈中礦物均出現不同程度定向排列。
2 礦床地質特征
礦區出露地層為下石炭統干墩組凝灰質砂礫巖、巖屑砂巖,具片理化、糜棱巖化。斷裂構造發育,主要為近EW、NE、NS向3組,其中近EW向為重要導礦構造。發育韌性剪切帶,呈近EW向,為容礦構造。巖漿巖以閃長玢巖脈,花崗斑巖脈為主。
2.1 礦體特征
圈出金礦體6條,編號為AuⅠ~AuⅥ,金品位1.08×10-6~2.15×10-6。賦礦巖石為硅化凝灰巖,圍巖為凝灰巖、凝灰質砂巖。礦體明顯受近EW向剪切帶及次級斷裂控制,以單脈、平行脈、透鏡狀產出,走向70°~90°,產狀近于直立,脈體略向SE向傾斜。
2.2 礦石特征
賦礦巖石受韌性剪切帶作用,具淺變質特征,礦物多定向排列,具構造糜棱巖結構特點,變余結構,鱗片粒狀變晶結構等。礦石構造為透鏡狀定向構造、碎裂構造,浸染狀構造等。礦石中常見金屬礦物有黃鐵礦、黃銅礦、毒砂、方鉛礦、閃鋅礦等;脈石礦物有石英、絹云母、白云石等。
2.3 圍巖蝕變
礦區內圍巖蝕變,主要發育于脆韌性剪切帶內,巖石受構造作用擠壓變形、破碎及含礦熱液活動影響,造成不同程度蝕變。區內礦化、蝕變為絹云母化、褐鐵礦化、綠泥石化、硅化、黃鉀鐵礬化,平面上呈分帶現象。內帶呈黃鉀鐵礬化-硅化,外帶為褐鐵礦化-絹云母化。
2.4 脈巖
閃長玢巖 具斑狀結構,斑晶由斜長石組成,呈自形板狀,具強絹云母化,少量斜長石殘留有環帶構造,為中長石。基質主要由板狀斜長石組成,蝕變同斑晶。斜長石之間分布有蝕變暗色礦物,由隱晶綠簾石集合體組成。石英呈微粒狀分布于斜長石、暗色礦物之間。磁鐵礦呈他形粒狀分布于斜長石、暗色礦物之間,沿邊部有褐鐵礦化。見少量圓狀杏仁體,由碳酸鹽、少量石英組成。
花崗斑巖 具斑狀結構,斑晶由斜長石、石英組成,石英呈熔圓狀、熔蝕港灣狀。斜長石呈自形板狀,具泥化、輕度絹云母化。基質主要由長英質組成,分布有少量綠泥石。長英質主要由球粒組成,球粒之間分布有少量霏細狀長英質,長英質分布不均勻。綠泥石分布于霏細狀長英質中。
2.5 成礦期次
據野外觀察、礦石結構構造特點、礦物共生組合、主要金屬礦物特征、脈體穿插關系及前文對蝕變過程的分析,將成礦過程大致劃分為熱液成礦期和表生期。新月地金礦表生作用較微弱,因此,筆者主要對熱液成礦期進行研究并將其劃分為4個階段:黃鐵絹英巖化階段(第Ⅰ階段)、黃鐵礦-石英脈階段(第Ⅱ階段)、石英脈-多金屬硫化物階段(第Ⅲ階段)和石英脈-碳酸鹽階段(第Ⅳ階段)階段,其中第Ⅱ和第Ⅲ階段為主成礦期。
3 礦床地球化學特征
3.1 樣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采集樣品為研究區探槽、鉆孔及新鮮露頭,與金礦化密切相關巖石,精選16件新鮮巖石進行全巖主、微量元素分析。分析測試工作在新疆地質礦產局測試中心實驗室完成。主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利用酸溶法制備樣品,使用ICP-MS(Element)完成,分析精度:當元素含量大于10×10-6時,精度優于5%,小于10×10-6時,精度優于10%。
推薦閱讀:《地球科學》(月刊)創刊于1990年,由中國地質大學主辦,是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以反映我國地球科學領域最新的高水平的基礎地質、應用地質、資源與環境地質及地學工程技術科研成果為主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