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農業合作社是建國初期人民公社的較低級形式,在當時人力物力有限的情況下,為恢復生產,增強農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而成立的農村生產互助組織,后來農業合作社的活動不斷擴大,發展到完全的大公無私,發展成人民公社。文章發表在《生產力研究》上,是經濟管理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農業合作社,合作社原理
農業合作社的早期是由農民自發組建的小型合作、互幫互助的組織,其前提仍然是土地私有制,即土地是各家各戶的,合作社只是在農忙季節調配勞動力。到后期,我國非理性發展農業合作社,所有制開始發生變化,進而產生人民公社。
一、導 言
20世紀中后期,在激進錯誤思想指導下,中國的農業合作經濟,從互助組開始,到初級合作社,再到高級合作社,進而狂熱地跨入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合作經濟深陷“歧途”,導致中國人心目中的合作社概念嚴重扭曲。以致人們不再愿意談論合作經濟。
談“合”色變是一個時期人們內心的真實寫照。然而,發展合作社組織是農業現代化不可回避、不可逾越的道路。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試圖“避開”合作社概念,“繞道”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可謂“用心良苦”。但是,這是一種“因噎廢食”的做法。
近幾年,一些部門圍繞對農民專業協會的“主導權”進行激烈較量,爭相發展由自己主導的協會組織。表面上看轟轟烈烈,內在里潛伏很大隱患。統計起來,各種協會數字越來越多,真正發揮作用的很少。由于部門強力介入和控制,已經掛牌成立的協會,多數是“空招牌”,缺少實質內容。毫不客氣地說,有些協會實際不是農民的專業協會,是官員的專業協會,是官員“出錢”、“出招”、“圈地盤”搞起來的公德“牌坊”。面向未來,急需明晰和深化對農業合作社經濟原理的認知,澄清若干模糊的思想認識,避免在農業合作經濟上重蹈歷史覆轍。
二、農業合作社基本特征
農業合作社,包括具有合作社性質的農協組織,是農業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小規模經營農業的農戶為增強市場交易地位而自主設立、自愿出資、自我服務、民主控制的新型農業產業組織。合作社經濟已經有150多年歷史。在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農業合作社都得到重要發展,尤其是以小農為特征的日本,農協組織得到比較充分發展。世界各國的經驗表明,合作社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可以說合作社是農業中的現代企業制度。
農業合作社和集體經濟組織有著本質區別。(1)合作社只是代理了社員的部分生產要素和農產品市場交易過程,在保持農戶家庭相對獨立市場主體地位的同時又克服了單家獨戶經營的缺陷。而計劃經濟時期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包攬了農戶家庭的生產經營活動,農民變成集體經濟組織雇傭的勞動力,農戶家庭喪失了經營主體地位,成了一個純粹的消費單元。
(2)合作社體制下,農業生產過程由農戶獨立完成,保持了農戶家庭“所有者、經營者、勞動者”三位一體的優勢。而計劃經濟形成的集體經濟組織則是推行集體勞動,由于農業生產所具有的特點,農業勞動的質量度量和計價困難,“搭便車”行為比較普遍,勞動生產效率低。這是人民公社失敗的重要原因。
三、合作效益=規模經濟+聚集效應
“合作效益”應該是合作社經濟研究的核心和重點。社員進入或退出合作社,取決于合作社經濟活動所創造的“合作效益”。因此,“合作效益”是合作社存在的邏輯前提。
從理論上講,“合作效益”是通過建立合作社內部社員公共信息通道,由合作社集合農戶的小規模需求和小批量供給,形成規模需求和批量供給,內部組織交易替代外部市場交易,而組織內部交易成本又小于市場交易成本,從而降低了交易總成本。
同時,由于合作社是熟人聚集的共同體,社員彼此熟知,社員私人信息轉換為合作社內部共有信息的信息成本低,信息流動和分布狀況的改變,促進了經濟流程的改變,加快了社會分工和科技進步,提高了生產效率。由此,綜合以上兩項,產生了合作經濟效益。
比如,生豬養殖者,在加入合作社前,由每個養豬農戶單獨通過市場進行小批量飼料購買,在養豬農戶和飼料供應商之間發生小額交易行為,假定為每100公斤飼料的價格為80元,其市場交易費用8元,農戶到手的飼料為88元。如果生豬養殖者組成合作社,通過合作社集合生豬養殖者飼料需求,形成批量,集中購買,每100公斤市場交易費用可以降至2元,合作社組織內部運轉成本1元,每100公斤飼料的總交易成本3元,那么社員到手的飼料為100公斤83元。
由農戶變社員,合作帶來購買100公斤飼料的經濟效益為:88-83=5元。產品銷售也是一樣,單個農戶銷售產品和收購商面對每個農戶收購產品的交易費用偏高(這也是有時市場機制運轉困難以及銷地價格與產地價格懸殊的一個重要原因),通過合作社組織社員進行集中銷售,將會降低產品銷售的交易費用,對社員和收購商都節約了費用,農產品能夠買出好價錢,并可以削減銷地價格與產地價格差距,提高市場運轉效率。這實際上合作社集中社員需求和供給帶來的“規模經濟”。除了代理購銷外,農業合作社在代理農戶開展農產品保鮮、儲藏、加工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對于合作社社員來說,從合作社得到的不僅是“規模經濟”的好處。由于部分經營環節由合作社代理,原來用在防疫、飼料和生豬購銷等環節的精力可以節省下來,集中精力按照合作社提供的養殖技術規范要求,提高養豬技術水平。社員在共享了合作社購銷網絡的同時,還共享著合作社信息、技術和科技人才,合作社社員之間的“面對面”交流,加快了科技進步。這又是由相同結構生產者的空間聚集所帶來的“聚集效應”。
五、農業合作社發展條件
合作社經濟發展需要的必備條件。首先,要有市場經濟體制環境,參加合作社的農戶應具有相對獨立的生產經營自主權,有自由支配財產的權利,能夠根據自身利益,自主選擇進入還是退出合作社。其次,要有一定數量,相對集中,并從事專業生產的農戶,合作社集成社員的需求達到合作社經營的規模要求,也就是社員惠顧量能夠使合作社在扣除必需的組織運行費用后有足夠的“合作效益”,從而實現合作社的“規模經濟”和“聚集效應”。如果社員數量太少。
經濟期刊快速發表:《生產力研究》創辦于1986年12月,是中國生產力學會、山西省生產力學會主辦的全國性的經濟學學術性刊物。主要刊登研究經濟理論、經濟改革、發展重大問題方面的論文、學術動態的綜述性文章。同時,作為中國生產力學會會刊,它最及時、最權威地反映著全國生產力經濟理論與實踐研究的最新動態和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