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guī)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yè),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數字技術的發(fā)展改變了動畫制作的流程與傳播媒介,動畫的傳播渠道在擴展,它的表現形態(tài)正在發(fā)生衍變。HTML5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的興起,使數字動畫的交互性得到了發(fā)展與應用,使動畫與視覺設計、交互技術等學科的邊緣正在慢慢淡化。本文介紹了數字媒體時代下動畫的表現形態(tài),研究分析了平面二維動畫、虛擬三維動畫以及實物定格動畫的軟件制作技術與交互性的實現。
關鍵詞:數字媒體時代;動畫技術;交互設計
0 引言
早在20世紀的七十年代,設計師與藝術家就開始使用計算機技術完成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CG產業(yè)與游戲娛樂業(yè)的蓬勃興起,數字媒體技術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與應用。如今,在這個數字化、數據化、人工智能化的時代,注重技術、媒體與藝術設計的數字媒體技術更廣泛地運用在游戲、移動互聯網、互動娛樂、影視動畫等領域。
1 數字媒體時代下動畫的表現形態(tài)
隨著技術革命而來的是媒介革命,它建立了新的信息交流渠道,并徹底地顛覆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古老的閱讀習慣。別說紙質媒介了,就算是20世紀發(fā)明的電視都不得不退為配角。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體感游戲機、虛擬現實眼鏡等新型媒介使媒體傳播具有靈活性、交互性與沉浸性的特點。這使得動畫這類原本單向輸出的藝術形式變得更加多元化,同時承擔了更多信息傳播的職責。
首先,動畫仍作為主流的影視藝術傳播于電視與電影媒介。它的藝術形式在計算機技術的推動下呈現出更高清、更精美、更流暢、更真實的數字化特點。更重要的是,它的觀賞模式除了傳統(tǒng)的單向輸出外,還能借助交互設備實現觀影的互動,如根據觀影者的意愿決定情節(jié)走向,或改變原本屏幕的固定視角以觀覽整個動畫虛構世界。動畫也因為這種新式的虛擬交互體驗性而活躍在醫(yī)學、軍事、教育、娛樂等領域[1]。另外,動畫還常以廣告、游戲、企業(yè)宣傳等形式流傳于網絡與各類移動終端設備。其中有一類輕量式的動畫形態(tài),旨在突出特定的視覺形象、事件或動作,常見于App啟動時的動態(tài)廣告、社交軟件表情包、游戲等各類交互界面上的觸發(fā)動畫等。這類動畫區(qū)別于傳統(tǒng)動畫的敘事本能,而更像是單純地取代靜止的圖片,以滿足數字媒體時代下人們對于視覺形象動態(tài)化的渴望。
2 數字動畫的制作技術
2.1 平面二維動畫制作技術
二維動畫是相對于三維動畫而言的,它是在平面上繪制出具有某種美學形式的具有生命力的連續(xù)運動的形象的一種藝術。在某種程度上,二維動畫更接近于繪畫藝術,它運用點、線、面造型、構圖和色彩等造型方法,注重平面視覺形象的塑造。因此,在二維動畫的形象塑造上通常也使用平面設計類的數字化工具,如Adobe公司的綜合圖像處理軟件Photoshop、矢量圖形處理軟件Illustrator,以及繪圖軟件SAI、Painter等,同時配合數位板。其中Photoshop軟件可以制作簡單的gif動圖,但提到動畫制作,Flash軟件曾是主流。從20世紀九十年代開始,Flash軟件逐漸風靡于互聯網。它是一款二維矢量動畫設計軟件,通過補間動畫、遮罩層、引導層、骨骼等功能簡化了動畫制作的操作,可以融合多種媒體,以制作成本低、文件體積小、具有交互功能等優(yōu)勢流行于互聯網,常見于網絡動畫、游戲、網站廣告等。同時這種線條與色彩簡明的矢量風格也影響到很多著名的動畫片,如《喜羊羊與灰太狼》、《小豬佩奇》等。但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Flash插件技術在網頁上的表現變得多余繁瑣,導致其在移動端上的使用率大大降低,逐漸被HTML5技術取代。而Flash軟件,也逐漸被支持輸出HTML5 Canvas的Animate軟件替代,即使它們在動畫制作的操作上并沒有太大出入[2]。
另一款比較主流的動畫制作軟件就是After Effects,一款圖形視頻處理軟件,配合Photoshop、Illustrator等圖形圖像軟件使用,功能強大,效果豐富,可以實現各類動效設計。目前流行的圖文動畫(Motion Graphic)大多是使用After Effects制作。除了電影、電視與網絡影視平臺等動畫投放媒介,另一部分輕量式的動畫主要流向網頁、移動終端,這類依托于HTML5技術的動畫被稱為H5動畫。它通常應用于網頁游戲、廣告、企業(yè)宣傳等領域,以鏈接、二維碼的形式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進行傳播,影響范圍廣。H5動畫的制作不僅需要完整的靜態(tài)視覺形象、動態(tài)設計方案,還需要配合Canvas標簽、JavaScript語言以及CSS3技術等在網頁上進行動畫與交互的實現。
2.2 虛擬三維動畫制作技術
三維動畫技術最早應用于軍事領域,后轉入動畫生產,目前廣泛應用于醫(yī)學、教育、軍事、建筑、游戲、影視特效等領域。相對于平面二維動畫,三維動畫的制作流程更接近于定格動畫,在確定好分鏡和設計稿后,都是先制作角色、場景模型,再進行動畫的制作或擺拍。三維動畫在前期的模型制作中需要經歷建模、材質貼圖等復雜的過程,但在后期動畫制作中則具備數字化的優(yōu)勢,比如骨骼、關鍵幀、燈光、攝像機的運用等。三維動畫可以模擬真實世界的空間關系,在鏡頭的調度上如同拍攝實物一般靈活,又比拍攝實物更經濟有效。主流的三維動畫制作軟件有3DSMax、Maya、Cinema4D以及Blender。在三維動畫不同模塊的制作中,也有相應的獨立軟件與插件支持,如建模類Rhino、Silo,雕刻類ZBrush,拓撲類Topogun,貼圖類Photoshop、Body Paint,環(huán)境特效類Houdini、Realflow以及V-Ray渲染器等。隨著3R(VR、AR、MR)技術的發(fā)展與應用,三維動畫也逐漸和虛擬現實緊扣在一起。想要實現三維場景的虛擬與交互效果,還需要使用引擎工具進行實時渲染[3]。主流的引擎工具有Unity 3D、Unreal Engine 4。
推薦閱讀:數字媒體技術下動態(tài)標志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