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怎樣才能更好地做到“以人為本”,讓中職數學教學工作更貼近學生的實際、專業的實際、生產的實際?無疑開發出適合中職數學教學需要的校本課程具有重大意義。本文試圖從數學校本課程開發的視角來剖析其中的一些問題,并對職業教育的革新做進一步的思考。
一 開發的校本課程應適時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
不同專業對數學知識和能力的要求差別很大,相近專業的具體要求也不盡相同。如機械專業對立體幾何、解析幾何有所側重;計算機專業對集合、一元二次方程、計算方法等知識的要求較高;而電工電子則對復數、三角函數、邏輯推理等知識的應用較多;旅游專業要對成本計算、最佳線路的問題應用較多等。因此校本課程就要根據行業企業發展需要和完成職業崗位實際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選取教學內容,并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 激發學生學習動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多數情況下,提高學習動機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學生取得較好的學習成績,有經常性的成功體驗。因此,校本課程應適當降低教材的起點,幫助學生系統梳理、復習初中基礎數學內容,充分注意與初中內容的銜接。這樣不僅有利于彌補學生知識上的缺陷,還可以有效消除他們心理上的障礙,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習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育論壇推薦:《高等繼續教育學報》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高等繼續教育學報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高等繼續教育學報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高等繼續教育學報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三 可以更好地與信息技術相結合
利用信息資源跨越時空界限的特點,將信息技術融合到數學課教學中來,開發校本課程。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引入時代活水,與數學課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同時也可使教師拓展知識視野,改變傳統的學科教學內容,開發自己的“教材”,使數學課“活”起來。
四 可以融合體現數學文化
長期以來,很多教師將數學教育等同于數學知識的教育,缺乏數學教育中的文化教育。而通過校本課程開發對學生進行數學文化的教育,以校本課程開發理論、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為依據;以課外實踐活動和研究性學習兩種課程實施方式為依托,從數學作為一種理性精神、思維方式、現實價值、歷史存在的文化價值入手,將知識與技能寓于數學的理性精神的探索中,將過程與方法寓于數學的思維方式培養、現實價值的探索中,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寓于數學的歷史存在、美學的感悟和體驗中,從而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
校本課程開發是教師面臨的新課題。校本課程開發是一項對教師的專業理論水平、課程開發技能要求較高的工作。鑒于絕大多數教師沒有接受過課程理論方面的專門培訓,特別是缺乏課程開發技能,還有一些教師對中職校本課程開發本身的認識不足,也沒有這方面的實踐經驗,因此,對中職教師特別是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的教師都需要開展這方面的培訓,通過學習課程論知識,參與校本課程開發實踐,能促使教師形成課程意識,掌握課程開發技術,發展課程能力,從而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盡管中職校本課程開發具有很多優點,中職開發校本課程不僅是社會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自身求得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但很顯然,校本課程不是學校課程的全部,也不是所有中職學校都無一例外地具備開發校本課程的條件。對中職校本課程開發可能會存在局限性。盲目跟風,把校本課程開發當作“編教材”的過程,帶有隨意性。以本校的特色項目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固然可以成為校本課程的部分,也容易形成成果和特色,但不論何種類型的校本課程開發,都意味著對課程進行重組和規劃修訂,進行實施、評價與改善的整個過程。那種僅僅熱衷于“編教材”的做法,或未經系統思考和整體設計的“零打碎敲”式地對教材或教學所做的變化,絕不是校本課程的開發初衷。所以學校層面上開發校本課程時也要注意優勢互補,強強合作,避免資源的浪費。這就需要各學校之間克服狹隘的本位主義。無疑,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應擔負起這樣的責任,進行有效的協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