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經濟
![]() |
期刊名稱: | 金融經濟 |
期刊級別: | 省級期刊 | |
國內統一刊號: | CN43-1156/F | |
國際標準刊號: | ISSN1007-0753 | |
期刊周期: | 半月 | |
主管單位: | 中國人民銀行長沙中心支行 | |
主辦單位: | 湖南省金融學會 | |
學術服務咨詢 服務項目咨詢 |
期刊VIP是從事專業學術論文發表支持服務平臺、發表期刊推薦等業務為主的網絡服務平臺。旗下匯聚專、兼職教授、博士、碩士及實力本科各層級的各專業、各行業優秀服務團隊,將為您提供專業、快速、全面的論文期刊推薦服務。包括政法類、經濟類、教育類、醫學類、科技類、文學類、IT類和農業類,國家級、省級期刊、部分核心期刊在內的論文。在本站了解發表支持服務客戶將獲得更廣闊的選擇空間、更高的通過率、更快的發表速度、更滿意的服務質量!
《金融經濟》期刊簡介
• 期刊信息:《金融經濟》雜志曾用名《湖南省金融研究》,創刊于1982年,是由中國人民銀行長沙市支行主管湖、南省金融學會主辦的金融類期刊。本刊為金融生活的指向,經濟活動的窗口,企業融資的顧問,百姓理財的幫手。出刊周期:雜志為半月刊,上半月刊為市場版,側重金融理財知識傳播,出刊時間每月2號;下半月刊為學術版,側重學術研究理論探索,出刊時間每月16日。上下半月刊均為正刊,評定高級/中級職稱或申請博士/碩士學位均有效。
《金融經濟》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金融經濟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金融經濟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金融經濟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金融經濟》主辦單位:湖南省金融學會出刊周期:月刊出版地:湖南省長沙市語言種類:中文開本尺寸:16開郵發代號:42-195創刊時間:1982國際標準刊號:1006-3544國內統一刊號:13-1194/F
引導大眾關注金融、經濟生活中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傳播和報道投資理財、股市運作、保險市場、商界競爭、企業營銷、收藏愛好等方面的知識和事例,努力追求一種“直通生活、新穎活潑、雅俗共賞、寓教于樂、融金融性、知識性、趣味性、時代性于一體”。
• 期刊欄目:經濟縱橫,管理論壇,理論探討,金融研究,決策參考等
• 收錄情況:《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ASPT來源刊,CJFD收錄期刊。本刊為中國十佳優秀經濟期刊、中國優秀金融期刊、湖南省雙十佳期刊。
• 影響因子:復合影響因子:0.204綜合影響因子:0.082
• 省級期刊發表征稿信息
• 《金融經濟》論文投稿目錄:
治理霧霾的政府規制研究………………………………馬迪 張晨
我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與城鎮化發展水平的推進……………………………袁銀鳳
互聯網金融沖擊背景下的銀行發展措施研究……………………………蔣江華
信用卡洗錢風險防范問題研究……………………………張企元
新型城鎮化中的金融支持政策研究……………………………楊旭
關于中國影子銀行定義與統計口徑的界定……………………………武金博
人民幣匯率與房地產的聯動性研究……………………………曹化楠
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財政政策研究——以無錫為例……………………………朱琰
利率市場化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分析……………………………王新兵
管理層股權激勵具有經濟效果嗎?——基于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尹云閣
四川新型城鎮化模式研究……………………………唐昭霞
福建新農村建設中生態林業建設初探……………………………馮潔
基于共生理論的絲綢之路中國段旅游企業合作分析……………………………周伯樂
經濟論文發表:正確認識當下金融管理新改革措施制度
摘要:國內有學者從文化的角度探討了東亞金融危機。顧肅(1999)指出,國際金融投機只是東亞金融危機的表面原因,真正的根源在于以儒家文化為基礎的東亞文化傳統“在現代化過程中所形成的特殊政治經濟一體化的體制”。陳立旭(2005)也認為亞洲金融風暴應該使人們認識到文化的作用,重新思考儒家文化與東亞經濟的關系。
關鍵詞:文化發展,金融制度,經濟管理
此外,國內不少人著重研究了金融文化對金融發展的影響,認為,金融文化的進步與繁榮,是金融業不斷發展和成功的重要因素(邱正文,1996)。郭宏之(2000)認為,金融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把握文化建設對金融業發展的積極影響。他從文化的視角分析了金融,又從金融的角度重新認識了文化。從文化的角度看,金融本身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和文化活動;而從金融的視角看,文化建設會推動金融發展。因而文化與金融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范恒森(2000)明確界定了金融文化,認為,金融文化是指“人們在金融實踐中形成的,并對一個國家的貨幣政策、金融組織的經營管理活動等產生持久影響力的思想文化”。張曙光(2002)考察了債信文化與中國金融業的發展,在他看來,金融體系和金融交易的本質是信用,“金融的發展與信用的發達和債信文化的繁榮是相表里的……而且,發達的債信文化是金融體系健全和有效的本源”。王新(2004)認為,文化與金融相結合形成了金融文化,它可分為貨幣文化、信用文化、票據文化以及金融企業文化。陳志武(2006)探討了金融技術、經濟增長和文化三者之間的關系,認為:文化,特別是家庭和社會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一個社會的金融技術發展;中國傳統社會因金融市場不發達,即為克服金融的不發展而內生出與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中國傳統文化。因而,在他看來,包含金融技術在內的金融發展影響到各國的文化內容。秦池江(2006)指出,現代金融和現代金融文化孰為因,孰為果,就如雞和蛋一樣無法說清。總之,發展現代金融的同時必須也發展現代金融文化,只有借助于金融文化,才能更好地培育出現代金融。
從上面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到:首先,無論是國內學者還是國外學者對文化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他們所研究的作用于金融發展的文化多是社會資本、信任、宗教,甚至包括語言。其次,由于文化很難量化,而且有些數據的獲取比較困難,因而關于文化對金融發展的實證研究并不多。國外在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以某一特定國家,如意大利,為樣本來檢驗社會資本對某些國家金融發展的影響,因此,推廣性不強。國內的實證研究也局限于利用國外文獻所定義的指標,如無償獻血率,來檢驗中國各地區社會資本對金融發展的影響。事實上,中國各地區的無償獻血率差別很大。因而,利用這一指標來反映中國各地區的社會資本水平并不是十分準確的。最后,在文化與金融發展的研究上,難以確定究竟是文化影響了金融發展,還是金融發展引導了文化,抑或二者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