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目前,全國太陽能光伏產業投資達到3萬億,1000個城市將太陽能光伏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100多個城市成為太陽能光伏基地,我們太陽能電池組件占全球80%的產能。政策開閘,不應該成為新一輪盲目發展的新起點,應該成為帶動轉型升級的新起點。為此,我們需要冷靜認真思考:新能源產業下面怎么走?一輪又一輪的救贖是發展的軌跡?創新型國家建設與能源戰略如何更好互動?
一、新能源產業具有戰略性基礎地位
人類社會的工業文明正處在十字路口。曾經支撐起工業化生活方式的石油和其他化石能源正日漸枯竭,那些靠化石燃料驅動的技術已陳舊落后,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整個產業結構也運轉乏力。到20世紀80年代,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化石燃料驅動的工業革命達到了頂峰,人為原因造成的氣候變化正醞釀著一場巨大的全球危機。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達到較高水平的現代化社會還要走相當長的路;隨著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能源需求還會繼續增長,供需矛盾和資源環境制約將長期存在。
江澤民同志從主要領導的崗位退下來以后,在上海交大學報發布了兩篇重要的戰略性研究方面的文章,一篇是《對中國能源問題的思考》,一篇是《新時期我國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江澤民同志認為能源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能源消耗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日益突出、能源安全事關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能源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和對資源環境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美國學者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經濟模式如何改變世界》提出歷史上數次重大的經濟革命都是在新的通信技術和新的能源系統結合之際發生的;互聯網技術和可再生能源將結合起來,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創造強大的基礎,第三次工業革命將改變世界;新的能源系統會加深各種經濟活動之間的依賴性,促進經濟交流,有利于發展更加豐富、更加包容的社會關系;伴隨而來的通信革命也成為組織和管理新能源系統的途徑。
二、新能源產業發展需要創新思維
能源問題是經濟問題的核心,也日漸成為政治問題的焦點;大的經濟危機會孕育出什么樣的新興產業和技術?在對新能源產業如何科學發展,未來的技術革命從什么方面獲得突破的思考中,我們得出如下基本的結論:可再生能源的大發展取決于技術突破和制度創新;技術突破有助于降低成本促進新能源政策的開放,新能源政策的實行將進一步促進新的能源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進而形成產業大發展的格局。新能源技術是諸學科技術的融合,更多地屬于集成創新范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和能力將決定未來國家的發展水平與成本;先進材料技術、控制技術、制造技術都影響一國新能源技術應用水平,信息、控制、系統與可再生能源技術的交互作用是未來技術革命的突破重點。新能源產業發展,大格局才會有大出路;江澤民同志在《對中國能源問題的思考》一文中,不僅研究了新能源政策、技術等方面的問題,對輸變電技術也非常重視;美國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智慧城市項目中,智能電網是一個重要的內容;智能電網產業涉及發電、輸電、變電、配電、調度、用電等六個環節,信息技術和能源技術、制造技術高度融合;我們應該從能源制造、能源存儲、能源輸送、能源調度、能源使用等角度,構造一個大的產業體系和發展格局。
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的今天,能源資源的全球化配置是大勢所趨。但是,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以及能源市場規則,給發展中國家利用國際資源設置了重重障礙。能源對我們不僅僅屬于原料的范疇,能源即將成為技術、商品和服務。需要創新思維,從頂層設計和戰略高度,從技術鏈、產品鏈、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等各個方面的交互去思考問題,編制我們的新能源發展戰略。現在,很多方面還沒有習慣于從技術鏈、產品鏈、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角度去思考問題,發展處于無序狀態;未來,我們還要從這五大鏈條的交互作用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會像科技創新一樣,帶來新的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也只有創新,才能夠在未來的產業競爭中走到技術鏈和價值鏈的高端。
三、新能源、新思維、新產業和新的工業革命
有專家預測,中國將成為21世紀的領跑者,也因為此,中國崛起將受到更多的圍堵,其中,科技問題、能源問題和匯率問題是關鍵。如果說,中國未來能夠成為全球經濟的領跑者,我們在技術和制度上起碼要和發達國家處于一個相對平衡的位置。
目前,人類社會科技發展進入一個平臺發展期,新的關鍵技術突破的難度越來越大,體系間技術差距客觀存在卻會因為不同的技術路線的存在,造成不同技術方案、制造方案的形成,技術壟斷、尤其是產業壟斷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任何一個國家想壟斷全部產業鏈、技術鏈、價值鏈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不同的資源稟賦和制度差異,決定不同的發展主體都可以在不同的產品鏈、產業鏈、技術鏈、價值鏈、供應鏈上找到自己的發展空間,只是大家成本和收益不同,所以發展的速度和效益不一樣。新的國際格局不斷變化,要成為新的大格局的主宰者,機會始于足下。
2009年,美國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目標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社會與物理世界融合,人類將基于此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生產和生活,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力水平,改善人與自然間的關系。業界有專家認為IBM智慧地球這一系列具有里程碑式的理念并構筑了一個沒有競爭對手的信息技術生態環境。2010年7月美國眾議院啟動“美國制造”行動議程,同年10月奧巴馬總統簽署了《美國制造業促進法案》,2011年6月奧巴馬又宣布實施“先進制造伙伴關系”(AMP)計劃,提升制造業的戰略地位,加大對先進制造業的投入力度,大力培育新興制造業,并通過鼓勵和推動創新來提升美國制造業競爭力。最近公開的數據表明,美國制造業回歸計劃已經取得初步成功。
通過新能源這個牛鼻子,大力發展以信息技術、控制技術為基礎的智能技術,強化共性技術的開發、保護和共享,強化關鍵節點技術的開發和保護,帶動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的發展,形成更高層面的智慧產業(材料—能源—信息—控制—制造—交易—運用—循環再生)。智慧產業包括“城市智慧經營、智慧服務百姓、企業智慧文化、智慧生產制造、開發智慧產品”五大方面的內涵,這五個方面涉及城市管理與運營、企業生產和經營兩個層面的問題,既有技術層面的問題、也有經營層面的問題,既包括信息化和工業化兩張皮問題、也包括科技和創新兩張皮問題。“智慧生產制造”以“集成化、協同化、網絡化”為基礎,是生產過程的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相關技術與生產過程控制的融合將促進制造業的“敏捷化、綠色化、服務化、智能化”。智慧產品包括智慧城市管理軟件,智慧家居產品,智能電網產品,數控化、智能化機床,智慧醫療產品,智能材料以及傳感器等。大力開發“智造產品”,不僅有利于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工業和信息化兩張皮問題,還在現有產業之間衍生出許多新的產品、產業,經濟發展的規模和質量會有效改善;而且,由于加入了新的文化、技術、經營模式,相關產品、產業會在技術鏈、價值鏈上處于有利競爭位置。
在十八大即將勝利召開的關鍵時刻,分布式發電政策調整,不應該僅僅為了解決新能源產業過剩的產能,而應該成為產業轉型升級、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新起點。為此,需要用戰略的思維,去積極探尋、迎接新的技術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