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在美國博士申請中,學生除了自身的硬件和軟件背景外,文書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推薦信(Letter of Recommendation)作為文書的一部分,雖然不及一份經歷豐富的簡歷和具有個人特色的個人陳述那么重要,但也是不能忽視的一部分。
對于中國學生來說,有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就是推薦信幾乎都是學生自己寫的,那么這樣的推薦信到底該如何處理才能起到好的效果呢?這篇文章是我總結的新手在寫作中容易踩的幾個“雷區”,看看你是不是也會犯同樣的錯誤。
第一、沒有明確的推薦點
推薦信作為一種應用文,它的目的性很強,就是要展示被推薦人的優點,特點,素質或者潛質。而且推薦信受篇幅的限制(一般建議不超過一頁),所以我們不能漫無目的陳述事情,而是在動筆之前就要確定這封推薦信的主要目的是要展現學生哪些優點,并且在每一段的開頭明確的亮出你的推薦點。
第二、推薦點和事例不相符
這樣的問題一般會發生在學生跟推薦人不是很熟的情況下,生硬地想出了兩個推薦點,但是完全找不出與之相對應的事例來做支撐,最后會發現用來論證推薦點的事例跟推薦點完全不是一回事,這樣就比較尷尬了,遇到這種情況,建議反復推敲這些事例能夠反映的問題,提煉出準確的推薦點來。
第三、過度浮夸,夸大事實
在推薦信的寫作中,學生覺得既然老師把這個權利給我了,那我還不把自己夸到天上去啊,當然是說自己越好對申請越有利啊。其實,殊不知,審理我們材料的錄取委員會的教授都是閱人無數,火眼金睛的人,如果過度浮夸,不符合大學生活的現實,只會讓教授對你材料的真實性產生懷疑,反而對申請不利。我們提倡推薦信可以在事實的基礎上適當包裝和拔高,但是不能隨意捏造。
第四、RL與CV 和PS不相符
我們的文書由CV,RL和PS三部分組成,他們之間是遙相呼應,互相印證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給錄取委員會呈現出一個立體全面的人物形象。這里的呼應是指,如果在簡歷中有一個非常牛的科研經歷,甚至還發表了論文,但是卻沒有要這個導師給你寫推薦信,這個是不合常理的,就會讓人產生懷疑。這還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推薦人的人選一定要合理。
第五、三封推薦信都長一個樣
美國博士申請一般需要三封推薦信,而且博士申請更看重學生的科研能力,所以一般建議可以找一個帶專業課的老師,剩下的都找跟科研相關的導師,即便是2個科研的導師,推薦信也要確定不同的推薦點,從不同的角度來寫。此外,推薦信的開頭稱呼、格式、用詞習慣、排版都要稍微做些調整,免得三封信看起來極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