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 |
期刊名稱: | 傳媒 |
期刊級別: | 核心期刊 | |
國內統一刊號: | 11-4574/G2 | |
國際標準刊號: | 1009-9263 | |
期刊周期: | 半月刊 | |
主管單位: | 新聞出版總署 | |
主辦單位: | 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 | |
學術服務咨詢 服務項目咨詢 |
期刊VIP是從事專業學術論文發表支持服務平臺、發表期刊推薦等業務為主的網絡服務平臺。旗下匯聚專、兼職教授、博士、碩士及實力本科各層級的各專業、各行業優秀服務團隊,將為您提供專業、快速、全面的論文期刊推薦服務。包括政法類、經濟類、教育類、醫學類、科技類、文學類、IT類和農業類,國家級、省級期刊、部分核心期刊在內的論文。在本站了解發表支持服務客戶將獲得更廣闊的選擇空間、更高的通過率、更快的發表速度、更滿意的服務質量!
《傳媒》期刊簡介
• 期刊信息:《傳媒》主管單位:新聞出版總署主辦單位: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出刊周期:半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語言種類:中文開本尺寸:大16開創刊時間:1999年郵發代號:2-970國際標準刊號:1009-9263國內統一刊號:11-4574/G2知網復合影響因子:0.554知網綜合影響因子:0.275
• 期刊欄目:傳媒特稿、傳媒觀察、傳媒案例、傳媒探索、新興媒體研究、傳媒資訊、傳媒數據、海外傳媒
• 數據庫收錄情況:《傳媒》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傳媒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傳媒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傳媒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 辦刊宗旨:《傳媒》(半月刊)創刊于1999年,由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主辦。本刊作為中國新聞出版業最高機構的權威刊物。得到了多級領導和業內眾多專家、學者、同仁的大力支持。本刊愿為中國傳媒業市場化、產業化進程盡一份綿薄之力。本刊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2014 年第22期《傳媒》雜志成功收錄論文查詢:
1 廣電報的創新發展要素 …………………………………………勉人; 1
2 本期話題:報業融合發展之路在何方?…………………………… 6-7
3 廣播電視報經營與轉型的幾種模式 ……………………………梁剛建; 8-9
4 盤活殘值 優化結構 多媒體融合——廣電報刊的轉型探索與融合方向 ……………………………劉慧嵐; 10-12
5 轉變報人角色 調整經營思路——《安陽廣播電視報》的多元化經營探索…………………………… 楊衛敏; 13-14
6 全媒體環境下的專業化頻道發展之路——訪旅游衛視總裁、頻道總監韓國輝 ……………………………李棟; 20-22
7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舉行“好記者講好故事”報告會 ……………………………李棟; 22
8 創意:媒介融合時代的核心競爭力…………………………… 劉琛; 23-24
9 新媒體時代電視媒體話語權的消解與重塑…………………………… 徐彥; 25-26
10 行業報可以“專業”致勝——以《中國保險報》為例 ……………………………李俊嶺; 27-28
《傳媒》雜志論文范文下載:探析現代傳播語境下的網絡話語特征
摘 要:本文從話語的角度探討了傳媒文化,在現代傳播語境下的傳媒話語的共同特征基礎上,論述了網絡話語特征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網絡話語的碎片化、可寫性及表述的自由化。
關鍵詞:傳媒話語;碎片化;可寫性;
RonScollon在《Mediated Discourse As Socioal interaction》一書中談到媒介話語術語使用的三個層面:一是指大眾傳媒話語即報紙、雜志、期刊、電視、電影話語;二是指以電腦為媒介的網絡話語;三是指最為廣泛意義上的公共和日常話語,其媒介如信件、筆記、備忘錄,以及更多技術媒介如話筒、電話、電腦甚至英語、漢語,或說寫和符號語言傳播模式[1]。我們這里所談論的主要是現代社會所公認的大眾媒介意義上的傳媒話語,即傳統媒體——報紙、廣播、電視等,以及本文的核心——第四媒體網絡。
一、現代傳播語境下的傳媒話語特征
(一)話語的廣泛性——政治民主化的必然結果
隨著政治民主化的進程,傳媒內部話語關系在新聞價值取向上,由“單一政治維度”向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娛樂“多向維度”轉變的發展,傳媒容納并呈現政治、經濟、科學、宗教、道德、文學、藝術以及日常生活等各種話語形式,根據自己的意圖與模式給予改造和再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