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氣象信息傳播論文范文一:
近年來,隨著氣象信息關注度的不斷提高,氣象信息傳播成為氣象部門的重點工作內容之一。氣象信息的傳播,光靠氣象部門自身難以完成,因此氣象部門一直保持鼓勵傳播的態度,除電視、報紙、廣播等傳統媒體外,也吸引了網站、手機APP、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的積極參與,這對氣象信息的廣泛和高效傳播創造了條件,但由于社會媒體的良莠不齊,傳播過程中出現了預報內容不一致、信息發布不及時、預報內容不完整等諸多問題,給公眾造成了一定的誤解和困擾,如何才能鼓勵媒體積極參與的同時又能約束其規范傳播,氣象部門的科學管理工作則尤為重要。
一、氣象信息傳播管理現狀
(一)氣象信息傳播管理的法律依據
氣象信息傳播是一項所涉內容廣泛的社會行為,氣象信息傳播管理活動則是由各級氣象主管機構依法開展的一種行政類活動,已經基本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氣象信息傳播法治體系。《氣象法》是當前我國唯一的氣象法律,是一切氣象活動的法理基礎。針對氣象信息傳播活動,《氣象法》也規定了諸如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等內容,對維護發布傳播的權威性和嚴肅性、有效維護氣象預報發布和傳播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國務院頒布的《氣象災害防御條例》對氣象信息發布傳播進行了規范,其中涉及災害性天氣警報的制度有:統一災害性天氣警報發布、規范災害性天氣警報傳播、明確災害性天氣警報發布傳播的政府責任、規范基層組織傳播氣象災害信息的職責;依據《氣象法》和《氣象災害防御條例》,中國氣象局制定了《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與傳播辦法》、《氣象預報發布與傳播管理辦法》、《氣象信息服務管理辦法》、《氣象行業管理若干規定》等部門的規章規定,對氣象主管機構向社會發布相關氣象信息和傳播單位傳播氣象信息的職責都進行了規范和明確;除此之外,還制定和發布了很多氣象信息傳播管理的標準,僅2016年就發布了《氣象信息服務基礎術語》、《氣象信息服務單位備案規范》、《氣象預報傳播規范》、《氣象預報傳播質量評價方法及等級劃分》等12項標準。以上這些法律法規、規章標準對氣象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臺站向社會發布相關氣象信息進行了規范,同時也對媒體傳播氣象信息的行為進行了規范。
(二3NWCNUvB/szYD49dH7CHiA==)氣象部門現行的主要管理舉措
1.服務企業備案管理。為加強氣象服務市場監督體系建設,推進氣象服務市場的規范化管理,2015年6月1日起實施的《氣象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中國氣象局令第27號)已明確要求氣象信息服務單位應當向其營業執照注冊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主管機構備案,并接受其監督管理。但由于目前氣象信息服務單位采用的是備案制,而未設立準入機制,備案工作自2015年啟動以來,并未能得到有效的實施,北京氣象局2018年開展的氣象信息服務單位現狀調查數據顯示,北京地區涉及氣象信息服務領域的單位共計504家,但依法進行備案的單位僅44家,僅占9%。
2.傳播質量評價監督。中國氣象局減災司自2017年正式開始組織開展公眾氣象預報傳播質量評價工作,每年進行一次全國范圍的調查;各省也先后開始啟動該項工作,定期或不定期的開展傳播情況的調查,對媒體的傳播質量進行評價并通報。傳播質量評價和通報工作的持續開展,對社會媒體起到了一定的監督作用,讓傳播媒體從信息源獲取、準確、及時、完整傳播等環節都逐步走向規范化。
二、氣象信息傳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氣象信息開放共享不夠充分
一方面,由于受到國家財政支持度的影響,氣象信息的開放程度還不夠充分,開放的多為歷史性資料,而不是基礎數據資料,且嚴格限制其使用,如不得以任何形式向第三方轉讓、從各級氣象主管機構獲得的用于非經營性活動的氣象資xhOQELrsJiRdljjRI+LllQ==料,不得用于經營性活動等;另一方面,氣象信息共享技術支撐能力不足,目前雖對外提供了《中國氣象數據網》等在線的數據服務載體,但宣傳不足,服務方式不夠靈活,且共享的內容不夠豐富,不能完全滿足社會傳播媒體的需求。
(二)氣象信息發布機制不完善
各級氣象部門在制作和發布公眾氣象服務產品時,發布頻次、發布時間、更新機制不夠規范和統一,上下級部門之間也未形成完全的聯動機制,中央氣象臺和省級氣象臺同時在制作和發布預報產品,而其中部分頻次的數據未經同步。
(三)氣象信息共享機制部分不相適應
《氣象預報發布與傳播管理辦法》規定:傳播氣象預報的媒體和單位應當與當地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臺建立獲取最新氣象預報機制,確保氣象預報及時準確傳播。而部分網站、手機APP等新媒體所傳播的氣象信息是全國性的但又是相對簡單的預報內容(如全國大城市72小時預報),按規定,這些媒體需要挨個對接全國所有省市的氣象主管機構,并接入不同的數據接口,方能獲取所有的信息源,這在執行中不太現實,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氣象信息的傳播,因此,該條款與新媒體下的環境已不相適應,應進行變更。
(四)氣象信息傳播不規范
一是信息源,部分媒體未經氣象部門許可,擅自通過非正規渠道獲取信息源并傳播;二是不規范傳播,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情況,一是發布預報時效不一致,二是同一時段發布的預報內容要素、結論不一致,三是預報更新時間不一致,四是預報信息發布不規范,五是預報信息來源不明。各種違法違規傳播的氣象信息降低了公眾獲取的氣象預報信息的準確性,引發社會公眾對氣象部門發布的氣象信息的科學性和公正性產生懷疑和不滿。
氣象信息傳播論文范文二:
就農業發展而言,其和農業氣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而應該重視媒體對農業氣象信息的傳播力量[1]。最近幾年,新媒體有了飛速的發展,與傳統媒體進行較好融合,如此也就使得新媒體在農業氣象信息傳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對于農民更好的掌握天氣情況從而合理的安排農業科技和發展農業有著重要作用。在本文中,筆者結合個人心得,分析下如何利用新媒體做好農業氣象信息傳播的相關體會。
1 農業氣象信息傳播過程中伴隨的諸多問題
1.1 提供的農業氣象信息不能及時滿足于當前的農業需求
伴隨著農業產業的不斷發展,也逐漸應用了很多新型農業技術,如此,再給農村提供常規的農業氣象信息可能難以滿足實際的農業需求。就目前而言,農業市場的發展方向開始向機械化以及分工精細化過渡,因而對農業氣象信息的需求也日趨提高,再如以往提供籠統模糊的氣象數據將難以滿足農業需求,提供具體農業氣象信息的時候,應該逐漸向著清晰化的方向發展。
1.2 不能及時的進行農業氣象信息的發布以及
更新
就農業氣象信息而言,其重要特點就是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如果信息的傳遞速度沒有得到保證,即使預報的信息十分準確,結果也可想而知[2]。若農戶可以在第一時間將預報的信息得知,就可以有著更為足夠的時間對天氣變化做好及時的預防措施。但當前很多基層的氣象站卻僅僅定期進行天氣預報的發放,并且將自身監測到的強烈天氣變化諸如暴風雨、冰雹等僅僅向上級政府進行上報,卻缺少了及時向農村農民進行通報的平臺。
1.3 農業氣象信息的傳播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
因為地理位置等問題,很多農村的居民采取分散居住的方式,還有不少山區有著十分落后的交通環境和較為落后的通訊方式,如此就使得農業氣象信息難以及時進入到這些地方,因而當地居民就有著相對狹窄的農業氣象信息獲得面,特別是那些具有較強時效性的農業氣象預警信息,更是難以及時傳達。
1.4 農村有著相對薄弱的抵御自然災害能力
在農村,因為教育以及經濟原因,諸多農民不能充分的認識氣象災害,采取的防御措施也十分貧乏,因而,迫切需要在農村區域進行農業氣象信息以及相應防御自然災害知識的普及。
2 用新媒體做好農業氣象信息傳播的措施
2.1 發展思路
第一,將先進的信息處理技術諸如人工智能、3S合集成技術充分引入,從而使得地面以及遙感信息處理能力得以及時的提高。第二,將健全而完善的農業氣象信息分析管理系統及時建立起來,從而共享信息的開發以及信息資源。第三,重視服務質量的提高,開展有針對性的服務內容,將服務范圍進一步擴大,伴隨著不斷調整的農業結構和不斷進步的農業技術,將服務項目以及服務方式不斷進行改進。就21世紀的農業氣象信息而言,其將會采用信息網絡技術作為基礎,將集成和應用信息技術以及開發利用信息資源作為重點力量,采用可持續發展農業服務的目的,不斷進行服務內容的充實,以及服務對象的拓展,從而使得服務質量得以提高。
2.2 相應措施
2.2.1 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從而更好的服務于農業氣象信息
第一,要第一時間在網站上進行更新農業氣象信息,從而使得農業種植作物的產業結構得以及時的調整。第二,要結合各類新媒體的宣傳,定期的通過當地的興農網、手機短信天氣預報、電視天氣預報、微信天氣預報等方式將農業氣象信息進行及時的發布,比如當地墑情實際、雨情實際、病蟲害實際以及將會伴隨怎樣的氣候發展方向等等,如此也就能夠提高當地農業氣象的知名度,進而使得服務的范圍得以擴寬,也吸引更多的服務對象關注農業氣象信息。
2.2.2 充分利用各種新媒體將農業氣象信息及時發布
福建省南平市在電視臺和興農網合辦的天氣預報欄目中也合理的設置了相應的農業氣象信息,每周都有確定的時間進行播放,并且采用滾動的方式不斷重播,從而及時向當地農民進行農業氣象信息的傳播,并且將相應的農業氣象災害預警知識也及時進行發布。同時,該市的信息中心還創辦了針對農村大眾的專業氣象節目——金色田園,這樣一來,各縣級市就可以通過自身的電視臺以及相關報社將固定的季節合作關系建立起來,從而充分利用各種新媒體進行農業氣象信息的服務。比如,每年的三夏以及三秋福建省南平市氣象局就會充分利用微信視頻的方式、電視氣象節目播放的方式、互聯網的方式向當地群眾進行農業氣象信息的發布,從而合理的指導當地的農業生產并且為調整當地的種植結構也做出了貢獻。另外,針對一些具有相對較差交通情況以及通訊信號不好的山區,福建省南平市氣象局農業氣象服務中心還選擇在廟會、大集等地進行農業氣象信息服務大篷車視頻播放的方式將農業氣象信息及時帶給廣大農民,深受他們的歡迎。
2.2.3 通過新媒體,利用自辦刊物的方式服務于農業氣象信息
可以通過手機報以及農業平臺網抑或微信關注的新媒體方式創辦自身的刊物[3],比如福建省南平市氣象局農氣中心就結合相關專家創辦了相應的農業氣象信息周報,每隔七天進行一期的編發,不僅對上周的天氣進行總結和發布,也對本周的天氣情況進行相應的展望,并且結合當前的生產實際提出相應的指導信息[4],而通過對未來的天氣情況預測還可以更好的調整農業生產結構以及方向,這也及時的為當地的涉農單位提供了相應的政策及方向信息依據。
總之,新媒體在農業氣象信息傳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而相關氣象部門應該合理利用它們從而幫助農民更好的掌握天氣情況,進而合理的安排農業科技和發展農業。
如果您現在遇到期刊選擇、論文內容改善、論文投稿周期長、難錄用、多次退修、多次被拒等問題,可以告訴學術顧問,解答疑問同時給出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