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項目式學習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至關重要,而生本化驅動性問題設計是項目成功的關鍵。本文以“改進菌包,在家培養高產食用菌”項目為例,探討基于鄉土情境設置整體驅動性問題、依據認知沖突設置環節驅動性問題、串聯問題以符合認知邏輯、根據學情安排學習任務的方法,以及設計要點,為初中生物學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項目式學習;生本化;驅動性問題;設計
1 基于鄉土情境設置項目整體驅動性問題
1.1 情境與問題的關聯性
漳州市被譽為“中國蘑菇之鄉”,學生在家嘗試培養食用菌時發現市售菌包出菇產量低或失敗。教師基于此收集學生問題,結合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利用細菌或真菌制作發酵食品”綜合實踐內容,引導學生建立驅動性問題與學科核心知識的聯系,確定整體驅動性問題:如何改進菌包,在家培養出高產食用菌?
1.2 課堂實施與策略
| 環節 | 實施與策略 | 設計意圖 |
|--------------|--------------------------------------------------------------------------|--------------------------------------------|
| 創設問題情境 | 組織學生購買不同種類菌包在家培養,發現不同菌包出菇差異(如榆黃菇出菇難、平菇速度快)。 | 提供真實問題情境,啟動項目式學習。 |
| 提出問題 | 引導學生分組討論:“菌包出菇率與哪些因素有關?”等問題,結合已有認知提出猜想。 | 通過實踐體驗培養問題提出能力。 |
| 設計整體驅動性問題 | 整合學生問題,結合課程標準,將雛形問題“如何利用菌包培養高產食用菌?”優化為最終問題。 | 構建師生共同認可的驅動性問題,明確項目目標。 |
1.3 學科概念與思想方法支撐
學科概念:微生物的類群(真菌的結構與營養方式)、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發酵技術的應用。
思想方法:觀察法、實驗法、分析與綜合、比較與歸納。
2 基于認知沖突設置項目環節驅動性問題
2.1 認知沖突分析
學生在解決整體問題時面臨以下沖突:
1. 菌包成分與真菌營養需求的關系;
2. 食用菌生長的環境因素(如溫度、濕度、光照);
3. 不同食用菌種類的生長特性差異;
4. 產量衡量標準與改良效果評估。
2.2 以“菌包成分探究”為例的實施策略
| 環節 | 實施與策略 | 設計意圖 |
|--------------|--------------------------------------------------------------------------|--------------------------------------------|
| 分析認知沖突 | 引導學生思考:“菌包是土壤嗎?”“菌包中添加的物質如何被食用菌利用?” | 明確子問題方向,聚焦核心概念。 |
| 提出環節問題雛形 | 學生提出:“食用菌菌包里有什么?”“為什么用菌包栽培食用菌?”等問題。 | 聯系生活經驗,培養分析歸納能力。 |
| 設計環節驅動性問題 | 整合為:“食用菌的菌包及其成分分別是什么?為什么使用菌包可以栽培食用菌?” | 建立與課標“真菌的營養方式”的聯系,拆解復雜問題。 |
3 基于認知邏輯串聯項目環節驅動性問題
3.1 問題鏈邏輯框架
```mermaid
graph TD
A[整體驅動性問題] --> B[環節1: 菌包成分與原理]
A --> C[環節2: 適宜室內栽培的食用菌種類]
A --> D[環節3: 高產食用菌篩選標準]
A --> E[環節4: 菌包成分改良方案]
```
3.2 驅動性問題與生物學概念的對應
| 項目環節驅動性問題 | 對應生物學概念 |
|-------------------------------------------|------------------------------------------------------------------------------|
| 食用菌的菌包及其成分是什么? | 2.3.3 真菌的結構(單細胞/多細胞,有成形細胞核)
3.2 驅動性問題與生物學概念的對應(續)
| 項目環節驅動性問題 | 對應生物學概念 |
|-------------------------------------------|------------------------------------------------------------------------------|
| 為什么使用菌包可以栽培食用菌? | 2.3.4 微生物在食品生產中的應用(真菌的異養特性、培養基成分設計) |
| 哪種食用菌更適宜在室內環境下栽培? | 2.3 微生物的生活環境需求(溫度、濕度、氧氣等生態因素) |
| 如何篩選出高產的食用菌? | 生物與環境的適應性(不同菌種的生長周期、產量性狀比較) |
| 如何改良菌包成分以高效培養食用菌? | 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對照實驗設計、變量控制)、資源循環利用的生態觀 |
4 基于學情按需解決驅動性問題
4.1 子項目活動設計框架

子項目1:觀察食用菌結構,分析菌包必要性(對應環節1);
子項目2:查閱文獻,設計食用菌子實體評價量表(對應環節2-3);
子項目3:實驗探究不同菌包成分對平菇生長的影響(對應環節4);
子項目4:利用生活廢棄物(如木屑、棉籽殼)改良菌包,記錄生長數據。
4.2 學情導向的任務分配
信息技術能力強的學生:負責數據整理(如用Excel繪制生長曲線)、制作菌包成分分析報告(子項目1);
動手能力強的學生:主導實驗設計與操作(如滅菌流程、接種方法),完成“菌包成分比例優化”實驗(子項目3);
實踐經驗較少的學生:參與觀察記錄、訪談菇農等基礎任務,通過“調研方法課”提升能力(子項目4輔助)。
5 設計生本化驅動性問題的注意事項
5.1 情境真實性與問題開放性
真實情境驅動:以學生在家培養食用菌的失敗經歷為起點,避免脫離生活的“偽問題”。
問題開放包容:允許學生提出“菌包是否需要光照?”“二次出菇的關鍵因素”等衍生問題,通過小組討論篩選有價值的探究方向。
5.2 認知梯度與能力適配
避免“一步到位”:將“改良菌包”拆解為“成分分析→環境優化→菌種篩選”等子問題,符合“觀察→提問→實驗→結論”的認知邏輯。
任務難度分層:基礎任務(如記錄出菇天數)面向全體學生,挑戰性任務(如設計復合培養基)供學有余力者選擇。
5.3 合作學習與反思評估
小組分工策略:設置“記錄員”“實驗員”“匯報員”等角色,確保每位學生參與;通過組間互評(如菌包改良方案投票)促進協作。
階段性反思:每2周開展“項目進展會”,引導學生用思維導圖梳理知識漏洞,調整實驗方案。
6 結論
生本化驅動性問題設計需以學生為中心,通過鄉土情境錨定真實需求、認知沖突拆解復雜問題、邏輯鏈條串聯知識體系、學情分析定制學習路徑,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構建生物學概念,發展科學思維與實踐創新能力。教師需扮演“情境創設者”“認知腳手架搭建者”“協作引導者”角色,確保項目式學習真正成為核心素養落地的載體。
如果您現在遇到期刊選擇、論文內容改善、論文投稿周期長、難錄用、多次退修、多次被拒等問題,可以告訴學術顧問,解答疑問同時給出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