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大力發展相關產業,推動種植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實現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多重效益。在抓好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改組改造的同時,積極支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民在發展中逐步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
關鍵詞:特色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河南開封
開封市在種植業結構不斷調整的同時,一些相關產業和配套措施也緊緊跟上,為種植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注入新的發展活力。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科學技術應用更加廣泛。引進名特優新品種,全市農產品品種、品質結構得到明顯改善;推廣高效農業新技術,推動了農業科技的發展。
大力推廣了設施栽培和保護地栽培技術,延長產品上市期,提高了錯季農產品產量;建立高效示范園區,提高了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二是市場信息體系不斷完善。開封市加快了農業信息體系建設,5縣共建立農產品信息網點185個,通過網絡優勢,加強農業信息的搜集和發布,培育出3 000多名農民經紀人和運銷農戶,成立中介組織350多個,有效地促進農戶與市場的對接。三是農產品加工業不斷發展。開封市初步形成“基地+市場+農戶”、“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等多種形式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推動了農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1開封市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成效
開封市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市。種植業結構調整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經過10多年的努力,已取得顯著成果。
(1)種植業結構明顯改善。在保證糧食生產穩定增長的前提下,不斷增加高效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目前,全市糧經比達到55∶45,蔬菜、西瓜、名優小雜果等園藝產品快速發展,成為開封市農業結構調整的亮點。
(2)優質、專用農產品比重明顯上升。當前全市優質專用農產品種植面積達28.77萬hm2,占總面積的36.69%。其中優質專用小麥10.34萬hm2,優質玉米4.05萬hm2。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20個,總面積達1.00萬hm2。
(3)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向區域化、規模化方向發展。根據開封市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區域經濟、特色農業,促進優勢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目前,已形成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經濟區,通許縣形成辣椒、無籽西瓜等為主的經濟作物生產基地;蘭考縣形成六大“特色農業”基地,多鄉一業,連成一片,形成區域化生產格局。
(4)訂單農業得到發展。如開封市先后發展優質小麥、白玉蘿卜、大白菜等各種農產品“訂單”面積逾1.33萬hm2。
2農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問題
開封市種植業調整過程中,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果,但仍然屬于粗淺層次的調整,相對于不斷提升的高消費和種植農戶的單位效益來說,仍有很大的優化深化空間。
(1)優質農產品比重低,發展不平衡,農業生產整體效益低下。開封市優質小麥不足1/3,小麥品種更新力度差;優質農產品占有率低,僅占38.89%;農業特色不突出,成效不顯著。
(2)農業科技研發和技術推廣滯后,導致農產品科技含量低,市場競爭乏力。一是農業科技研發方向存在誤區,提高單產研究,特色品種培育少;糧食生產研究多,經濟作物研究少。二是農技推廣工作網斷人散,技術培訓少,制約了新技術、新成果的應用和推廣[1-3]。
3優化種植業結構的對策
(1)對優勢農產品進行區域性布局,逐步形成優勢農產品生產區。具體有以下幾個區域:①專用小麥區域。重點是在5縣建成13.33萬hm2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基地,實行集中連片,統一管理,穩定糧食生產。②專用玉米區域。突出專用玉米優勢區,實行品種多樣化,達到玉米基地6.67萬hm2。③優質水稻區域。發展無公害優質水稻生產基地1.33萬hm2,提高稻米的加工包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