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 |
期刊名稱: |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
期刊級別: | 核心期刊 | |
國內統一刊號: | CN 11-5842/P | |
國際標準刊號: | ISSN 1674-7240 | |
期刊周期: | 季刊 | |
主管單位: | 中國科學院 | |
主辦單位: | 中國科學院 | |
學術服務咨詢 服務項目咨詢 |
• 期刊信息:《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中文版創刊于1950年8月,刊期為季刊,次年12月停刊。1952年10月《中國科學》英文版創刊,刊期為季刊,至1966年9月停刊。1973年1月,《中國科學》復刊,以中、英文兩個版本出版,為季刊;1974年改為雙月刊;1979年1月改為月刊。1982年《中國科學》中、英文版同時分成A,B兩輯出版,A輯出版數學、物理學、天文學和技術科學;B輯出版化學、生物學、農學、醫學和地球科學,A輯和B輯均為月刊。1996年《中國科學》中、英文版同時分為A,B,C,D,E五輯,A輯出版數學、物理學和天文學;B輯出版化學;C輯出版生命科學,含生物、農學、醫學;D輯出版地球科學;E輯出版技術科學。上述五輯除A輯為月刊外,其余均為雙月刊。根據學科發展的需要,在2001年創辦了F輯信息科學英文版,為雙月刊;同年,D輯中、英文版均由雙月刊改為月刊出版。在2003年將A輯分為A和G兩輯,A輯為數學,G輯為物理學、力學、天文學,均為雙月刊。2005年A輯中、英文版均由雙月刊改為月刊出版。從2008年起,《中國科學》系列A—G輯,均為月刊。從2006年起,《中國科學》A—G輯英文版全部將由Springer獨家代理海外發行,并納入SpringerLink網絡平臺。《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國內刊號:CN 11-5842/P,國際刊號:ISSN 1674-7240
2010年,《中國科學》系列期刊與《自然科學進展》合刊出版,刊名中取消序列號,突出學科,英文刊刊名由ScienceinChina改為SCIENCECHINA。中文刊為華語科學界全面提供科學研究動態和研究成果信息,對國內的基礎研究發揮借鑒和引導作用;英文刊則力求全面展示中國科學研究總體面貌、動態和成果,報道國內外重要科學進展,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
• 期刊欄目:主要設有論文和評述兩個欄目, 并圍繞公眾感興趣的熱點科學問題, 不定期推出特約評論、特約論文、動態和爭鳴等欄目。
• 數據庫收錄情況: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2016 年01期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雜志收錄論文:
厭氧銨氧化細菌的科學發現及啟示——利用科學原理指引科學發現和推動科學發展的經典范例…………………………………… 黨宏月;黃榕芳;焦念志;
從微型生物功能類群研究到海洋儲碳機制的新認識——方法創新帶動科學發現的一個典型案例 …………………………………張飛;劉紀化;李強;鄒麗潔;張瑤;
鏈珠狀沙波的發現及意義 …………………………………鄭樹偉;程和琴;吳帥虎;劉高偉;陸雪駿;徐文曉;
EnKF同化雷達資料對一次極端局地強降水事件預報影響及其可預報性分析 …………………………………邱學興;ZHANG FuQing;
基于多源遙感數據陸面大氣水汽反演的物理統計算法研究 …………………………………王永前;施建成;王皓;馮文蘭;王雁君;
華北陸塊中奧陶世絕對位置探討………………………………… 王洪浩;李江海;張華添;許麗;李維波;
龍門山飛來峰前緣角礫灰巖的形成時代及構造啟示 …………………………………薛振華;尚慶華;姜文英;王清晨;李雙建;
范例:從微型生物功能類群研究到海洋儲碳機制的新認識——方法創新帶動科學發現的一個典型案例
【摘要】:海洋微型生物是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主要驅動者,也是海洋能量代謝的主要參與者,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好氧不產氧光合異養細菌(AAPB)是海洋中一類重要的功能類群,在海洋中廣泛分布,它們可以利用光能補充自身的能量代謝,在海洋碳循環中發揮著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在21世紀初,由于微型生物顯微熒光定量方法的弊端,人們對于AAPB分布規律的認識存在著一定的偏差."時間序列紅外熒光顯微數字化方法"(TIREM)的建立,修正了AAPB定量偏差,揭示了海洋中AAPB分布的真正規律.之后,對AAPB生態分布調控因素的進一步研究表明:相對于光照,溶解有機碳(DOC)對AAPB絕對豐度和相對豐度的影響更重要.此認識推翻了"AAPB通過利用光能就可以贏得與普通異養細菌競爭"這一"想當然"的理論推測.而對AAPB碳源利用特點的研究表明,此功能類群具有重要的碳分餾作用,即AAPB在碳代謝過程中,部分碳源并非簡單的沿著傳統生物泵方向傳遞.在此基礎上的海洋微型生物與DOC相互作用關系研究,最終導致海洋儲碳新機制—微型生物碳泵(MCP)的提出,它解釋了海洋中巨大溶解有機碳庫存在的原因和機制,實現了海洋儲碳機制理論上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