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國
![]() |
期刊名稱: | 今日中國 |
期刊級別: | 國家級期刊 | |
國內統一刊號: | CN 11-3528/Z | |
國際標準刊號: | ISSN 1005-958X | |
期刊周期: | 月刊 | |
主管單位: | 中國國際出版集團 | |
主辦單位: | 今日中國雜志社 | |
學術服務咨詢 服務項目咨詢 |
期刊VIP是從事專業學術論文發表支持服務平臺、發表期刊推薦等業務為主的網絡服務平臺。旗下匯聚專、兼職教授、博士、碩士及實力本科各層級的各專業、各行業優秀服務團隊,將為您提供專業、快速、全面的論文期刊推薦服務。包括政法類、經濟類、教育類、醫學類、科技類、文學類、IT類和農業類,國家級、省級期刊、部分核心期刊在內的論文。在本站了解發表支持服務客戶將獲得更廣闊的選擇空間、更高的通過率、更快的發表速度、更滿意的服務質量!
《今日中國》期刊簡介
• 期刊信息:《今日中國》(原名《中國建設》)是中國唯一一本多文種綜合性對外報道月刊,1952年1月由孫中山夫人、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創辦。現出版中文版、英文版、法文版、西班牙文版、阿拉伯文版等五個印刷版,發行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并推出了中文版、英文版、法文版、西班牙文版、阿拉伯文和德文版等六個網絡版。《今日中國》主管單位:中國國際出版集團,主辦單位:今日中國雜志社,國內刊號:CN 11-3528/Z,國際刊號:ISSN 1005-958X
• 期刊欄目:主要欄目有“今日視點”和“特別報道”兩個深度報道的主打欄目外,還專門為臺港澳僑讀者開辟了 “中華情緣”這一特色欄目,著重介紹臺港澳僑人士感興趣的話題。其他主要欄目還有《經濟》、《社會》、《人物》、《視覺空間》、《文化》等。
• 數據庫收錄情況: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中國知網收錄期刊。
• 辦刊宗旨:《今日中國》一直是國外經濟、文化、社會各界,特別是來華工作、學習、旅游的朋友了解中國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變化的重要窗口。進入21世紀,中、英文版同時改版,成為獨立文版,全彩印刷,整體出新,以“聚焦中國、透視今日、關注未來”為己任,走上了新的發展歷程。又創辦了以青少年為主要讀者對象的中文月刊《小讀者》及向藏區和海外藏胞及關注西藏的外國讀者介紹西藏的《布達拉》。
《今日中國》中文版從生活入手,以民間身份、及時、深度地報道當代中國的經濟文化社會現象。它在臺港澳人士及大陸讀者中享有較高的聲譽,積極溝通兩岸四地之間的信息、增進交流、了解與親情。主要讀者對象為臺港澳地區,特別是在大陸投資、工作、學習、生活的臺港澳人士為主,兼顧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
•2015 年第8期《今日中國》雜志優秀論文目錄:
讓現實引領夢想本刊編輯部………………………………………………
真實的甘孜……………………………………王康
編讀往來……………………………………
聲音……………………………………
數字……………………………………
簡訊……………………………………
面孔…………………………………… 媒體
圖聞天下……………………………………
不要犯時代錯誤……………………………………吳建民
中國與發達國家的新型溝通……………………………………項安波
華僑華人助力中國發展……………………………………
裘援平:機會無限 大有可為……………………………………李紅
凝聚共識 合作共贏……………………………………李紅
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前哨……………………………………孫超
三大僑商中心蓄勢起航……………………………………聶傳清 呂文寶
“以物證史”,用歷史事實說話……………………………………李媛 新華 喻捷
日本從未承認二戰罪責……………………………………李世安
肩負重責 亞投行蓄勢待發……………………………………張旭東
攜手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蘇格
論文:中國與發達國家的新型溝通
李克強總理2015年7月1日在“富人俱樂部”—OECD總部發表了題為“聚焦發展共創繁榮”的主旨演講,指出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當今世界經濟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中國和發達國家可以塑造一種新型關系,重要一點就是國際產能和第三方合作。這一對外宣示開啟了中國新型的對外經濟合作模式。國際產能合作有利于世界共同進步中國與發達國家加強“國際產能合作”,重點為四大領域。對接雙方發展戰略,在基礎設施建設合作上取得突破。如推動中國“一帶一路”規劃與歐盟“容克投資計劃”對接,中歐這兩大戰略構想在諸多方面有較高的契合度和兼容性。此外,“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新工業法國”和“英國制造2050”等制造業振興戰略具有共同或相似目標。以裝備制造為重點,在第三方合作上取得突破。如中國企業在其他發展中國家開展產能合作項目,一方面需要發揮自身中端裝備制造性價比高的優勢,同時也需要采購和集成發達國家的先進設備。面向產業投資需求,在金融合作上取得突破。中國有充裕的外匯儲備和充分的意愿,可以多種金融合作方式參與歐洲的投資與發展;發達國家同樣也可以金融合作方式分享中國的發展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