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養老保險業;中國經驗;人口結構;可持續發展
一、人口老齡化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據聯合國老年人口普查調查,全球范圍內面臨著不同程度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根據統計數據,2019年中國65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接近1.67億,占總人口比重的11.94%。《老齡藍皮書: 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報告》中預測2050年我國這一比例將達到27.8%。同時在未來較長的時間內,人口老齡化態勢異常嚴峻。作為世界范圍內人口總數排名第一的國家,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會給世界帶來深刻、普遍、長久的影響。由于我國過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經濟等各方面承受了巨大的壓力,財政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服務體系等眾多方面面臨著巨大挑戰。
我國人口過早出現老齡化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生活壓力過大導致生育率過低進而出生率下降;二是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令死亡率不斷下降;三是 “計劃生育政策”使得出生率下降。
二、老齡化背景下發展養老保險業的必要性
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深,中國的養老服務需求將會日益增加,以養老需求為導向大力發展養老保險業刻不容緩。人口老齡化是伴隨著經濟增長、社會向前發展過程中人口結構所具有的必然趨勢。發展養老保險產業,不僅關系到老年人口群體的生活質量,更能促進我國保險行業乃至整個宏觀經濟的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老年人口與養老保險是社會民生和金融系統兩大體系的組成因素,二者密不可分。養老保險業對于金融系統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的發展關乎金融領域的發展藍圖。
近年來,中國老年人口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因而養老保險面臨全新的機遇和挑戰。為了緩解養老保險問題,國家越來越重視養老產業的發展,推出了一系列對養老保險有利的政策,改善養老保險的投融資水平,隨著市場的成熟,養老產業的發展趨向于專業化、規范化、定制化,為老年人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服務。未來我國內養老產業走向,對養老保險業應對人口老齡化社會提出更高要求。
從人口結構的數據來說,60歲以上人口比重呈上升狀態,而新生嬰兒比例卻較低,甚至低于老年人口。中國進入了嚴重少子化社會,這意味著一個成年人贍養老人的比例加大,老齡化進程逐步加快,為了中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發展養老保險業就顯得極其重要,養老保險改革勢在必行。方可不斷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共識。
三、養老保險體系改革的中國經驗
我國在1997年改革中確定了養老保險體系統籌賬戶與個人賬戶的統賬結合的模式,統籌賬戶包括企業所給付的養老保險繳費,個人賬戶包括個人繳費。設立個人賬戶提升了養老保險體系的參與程度,并緩解了由不利的人口結構變化所帶來的不可預測的風險。
之后為過渡期方案,無論養老保險怎樣變革,都很難實現經濟學中帕累托最優,必然會使一部分群體的社會福利遭受損失,因此在過渡期的改革中盡量減少改革對參保人員的沖擊,保障參保時間長的人所受的波及程度越低。
2010年10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做出了明確規定,包括了會保險制度的基本模式、責任分擔機制、監督機制和各主體的法律責任。2015年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結束了備受爭議的“雙軌制”,避免了保險市場回報率低、投資風險高等問題。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大范圍使用,提高了老年人獲取金融服務的便利性,讓保險業有了突飛猛進的進展。金融界領域智能化投資的快速興起,通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老年個性化特征,助力養老金的科學專業投資。改革開放以來,每一次保險業的變革都在惠及人民,呈現出明確的發展方向和加速趨勢。
四、養老保險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地區間發展不平衡
雖然黨的十八以來我國養老保險事業得到了發展與完善,但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碎片化”的問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進而導致各地基本工資水平不同,領取人數的差異大。各省人口年齡結構不同,全國養老保險體系中的職工與退休人數比例不均衡。盡管全國內養老保險基金有結余,但逐一排查便會發現各省市結余存在較大差異,資金分布仍存在較大問題。部分地區養老金收不抵支。廣東一省的結余就占到全國結余總量的30%,但在西部欠發達的地區存在養老基金缺口較大現象,養老基金收不抵支,難以尋求自我平衡。統籌規劃不均,資源配置不均,欠發達地區的養老保險資源不足,配置過低,養老金支付、補貼及待遇的標準存在差異。
(二)養老保險制度碎片化
制度碎片化主要表現為地區間統籌困難,例如在農村,存在各式各樣與養老保險有關的老年保障政策。比方說生育保障、缺地少地無地農民老年保障及極度貧困老年人口保障等。諸如此類的繁多保障與“新農保”之間互相交叉,極難對接,使其現有的保障碎片化。因此地區間的統籌規劃就顯得尤為重要。居民務工造成人口跨省流動,而在城市統籌的情況下一旦人口流動,當地保險不能帶到其他省份,致使大量的居民不得已退保,因此跨省統籌則顯得愈為重要。
(三)養老保險繳費機制不健全
繳費基準率與繳費年限,非強制繳費期限是35年,國家規定繳費年限是15年,但隨著老齡化日趨嚴重,越來越多的職工一旦繳滿15年就停止繳費,或等著養老金繳滿年限就拿退休金,導致現存的養老金難以滿足大量退休人的需要,這就給養老金造成了不小的壓力。
五、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運行展望
根據上文得到的人口數據表示未來將老年人口將會進一步增多,其影響將深入到社會生活、經濟等方方面面,切實去關注養老金的實際狀況,如何讓老年人口更好利用運用保險去維護自身的權益提高生活質量,思考如何解決中國養老碎片化等一系列問題將成為重要的命題。
加強政府在保險業養老中的主導作用,促進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制定保險業領域具體的發展規劃。以政府為引導,使用大量優質專業金融機構為養老保險業的運營保駕護航。有關部門要制定具體的、可行的配套實施政策。要加大政府監管力度,科學規劃保險機構。
加大保險普及程度,使得居民接受保險理念,尤其是一些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的地方。保險公司要改變以往的營銷方式,培養高素質的從業人員。強化產品運作能力,擴大保險產品種類范圍,加強保障型產品的創新力度,如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產品、重癥保險、老年護理保險等創新保險產品。真正做到每個老年人都有一份個性化的保險。
六、結語
面對異常艱巨的養老業,要著力尋找養老保險市場發展的新動力和新趨勢。如何抓住人口老齡化下帶來的機遇,需要重點關注老年人口的養老保險需求。當前中國社會的快速發展給養老保險行業帶來了機遇與挑戰。要真正從源頭上解決了目前養老保險存在的問題,使養老保險更富活力。因此,抓住機遇直面困難,讓養老保險惠及更多的老年人,打破局限,從全民族的角度去促進養老保險市場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中國勞動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0:389.
[2] 袁志剛.中國養老保險體系選擇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研究,2001(05):13-19.
[3] 封進.中國養老保險體系改革的福利經濟學分析[J].經濟研究,2004(02):55-63.
推薦閱讀:關于農業保險的論文怎么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