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為了減少和避免奶牛胎衣不下的發生,平時應加強飼養管理,要注意供應平衡的日糧,干奶期不僅要注意粗`精料比例,更應重視礦物質`維生素的供給,要飼喂含鈣和維生素豐富的飼料,分娩前1周減少精料,對舍飼的奶牛適當的加強運動,增強全身張力,同時要注意飼養環境的光照和衛生,防止病原體感染。避免有毒`有害物質對飼料和水源的污染。將臨床分娩的奶牛置于安靜`衛生`清潔`寬敞的圈舍內,使其自然分娩,避免各種應激。本文選自:《中國奶牛》創刊于1983年,本刊國家農業部主管、中國奶業協會主辦的中央級奶牛業綜合性科技期刊,中國畜牧學類核心期刊,國內外公開發行。本刊主要面向全國各地農牧場、奶牛場、乳品廠、和奶牛飼養戶,面向各級農牧業、奶牛業、乳品加工工業管理部門、科研院所以及大中專院校等。
胎衣不下又稱胎衣滯留或胎衣停留。臨床上將產后12h胎衣尚未排出稱為胎衣不下,發病率高達40-50,胎衣不下極易繼發產后疾病〈如慢性子宮內膜炎`陰道炎等〉的發生,常常導致母牛不育`不發情和習慣性流產,甚至危及母牛的生命,嚴重影響養牛業的發展。
1癥狀與診斷
常見病牛有一部分紅色的胎衣垂于陰門外,大多胎衣滯留在子宮內`陰門外反漏出臍脈管的斷端。病初,患牛沒有全身癥狀,2-3天后胎衣部分腐爛分解,由陰門流出紅色`沒有胎衣碎片的惡臭液體,子宮內紅腫發熱,并發展成急性子宮內膜炎。
2病因病理
孕畜飼養管理不當,勞役過度,飲喂失宜,飼料單一,缺乏礦物質`微量元素,特別是缺乏鈣鹽和維生素A,孕畜體質瘦弱,元氣不足;妊娠母牛過肥,運動不足,雙胎兒,胎兒過大,胎水過多,產程過長,用力過度等,造成分娩后氣血耗損,無力送出胎衣;妊娠期間護理不當,感受外邪,如布氏桿菌`李氏桿菌`霉菌`病毒等感染子宮,發生輕度子宮內膜炎及胎盤裂,結締組織增生,使胎兒胎盤和母體胎盤發生粘連,致使氣血凝滯,流產后或產后易發生胎衣不下;產后子宮頸閉合過早,有時胎衣雖以脫落,但被濟壓而不能排出;牛的上皮絨毛膜與結締組織絨毛膜混合型胎盤結構也是胎衣不下的主要原因。
3手術治療
3.1術前準備
手術剝離者應注意將指甲剪短`磨光,避免手術剝離時劃破奶牛生殖道黏膜造成出血不止。術者的手臂首先用肥皂水沖洗干凈,涂上液體石蠟或碘甘油,作用是起到預防感染和潤滑的作用。將奶牛保定,讓助手將牛尾拉到一側便可進行手術剝離。
3.2剝離方法
術者左手握住外露的胎衣,并輕輕向外拉緊,右手沿黏膜表面,將五指并攏伸入子宮內,首先要摸清粘連部位的大小,再有遠至近進行剝離母子胎盤`剝離時用食指和中指夾住子葉基部,用拇指推壓子葉頂部,將胎兒胎盤與母體胎盤分離開來。剝離子宮角尖端的胎衣比較困難,這時可輕拉胎衣,再將手伸向前方迅速抓住尚未脫離的胎衣,即可較順利的剝離。在剝離時切勿用力牽拉子葉,否則會將子葉拉斷,造成子宮壁損傷,引起出血而危及母體安全。常規剝離方法如難以奏效,要采用捻轉法。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扣住子葉,旋轉分離部分粘連較致密的胎衣,用力要均衡,由輕到重,避免子宮內膜的損傷,待胎衣全部剝離后,要檢查子宮內壁有無異常增生或淤血塊等病理產物,如有較大的淤血塊可隨即用手托出。針對不同的病變應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3.3剝離后的處理
由于這頭奶牛產犢后,只有少部分胎衣外露于陰門外,經過畜主等人多次向外用力拽拉或剝離不當,使子宮內壁出現撕裂損傷,而形成較重的子宮內膜炎。遂在排出胎衣后,用滅菌生理鹽水1500ml,青霉素80萬單位3支,用適量生理鹽水稀釋后,一次注入子宮內。第二天,用生理鹽水500ml 5克土霉素粉,一次注入子宮內,每日一次,連用3日方可康復。
4藥物療法
奶牛經產后12小時,如胎衣不能排出,應進行藥物治療。
4.1西藥常規療法
催產素50-100單位肌肉或皮下注射,2小時后重復一次,并可同時注射雌激素10-20mg/天,可增強子宮對催產素的敏感性。也可應用麥角新堿1-2mg皮下注射,或用20葡萄糖酸鈣500ml,25葡萄糖溶液1000ml,一次性靜脈注射,每日一次,連用3日。
4.2中藥療法
應用“益母生化散”,處方組成為益母草120g,當歸`黃芪各50g,車前子`茯苓`白術`當參各30g,川穹`桃仁`自然銅`末藥各25g,紅花`防風`炮姜各20g,炙甘草15g,共為淹末,開水沖調,加黃酒200克為引,一次灌服,服藥后24h胎衣仍不下可再服一劑。中藥療法可與西藥療法合用,將明顯增加療效。
4.3簡易療法
應用中藥茯苓200-300g,加水3500-4500ml,煎煮30分鐘,加入紅塘或白糖150-300g,食鹽30-50g溶化后,候溫內服,飲后能加速胎衣的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