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校德育工作任重而道遠,只有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懈地努力。講方法,求實效,我們的學生必定能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道德教育是人類教育一個永恒的主題,關注道德教育是現代教育發展的普遍趨勢。目前,困擾農村小學德育教育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德育的實效性低下。因而,如何遵循道德教育的規律,強化農村小學德育教育的實效,是農村小學德育工作成敗的關鍵。
現狀
1 家庭環境對農村小學德育的影響
隨著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深入人心,在農村學校,獨生子女也越來越多了,而打工經濟的蓬勃發展,讓許多年輕的父母背井離鄉,外出闖蕩,把孩子交給年邁的父母或親戚照看,兒童所在的家庭中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過分溺愛,教育方法、內容的陳舊等有不少是與學校德育教育背道而馳的。
2 社會環境對農村小學德育的沖擊
社會是一個更大的環境,對于孩子們來說,學校與家庭更多的是言傳,而社會則每時每刻都在“身教”著每一個孩子。我們遺憾地看到,在改革大潮與經濟建設的推動下,人們物質生活豐富的同時,道德水準卻在滑坡,社會上諸多不良風氣在學生小小的心靈深處烙下不健康的思想道德烙印,致使農村學生思想道德出現多種偏差,紀律渙散、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脫節。文明禮儀、行為規范形成校內外偏差。
3 學校教育自身的若干問題
家庭環境與社會環境對德育工作的影響,都是外來的力量,學校是無法控制的,學校真正能控制的是自身。是不是說目前令人擔憂的德育現狀就全是家庭與社會的責任呢?顯然不對,學校教育本身也存在很大的問題。
(1) 師德建設有待加強。有的教師崇尚師道尊嚴,經常對學生訓斥、諷刺、謾罵,甚至體罰或變相體罰,在社會上造成不良影響。部分教師敬業意識淡薄,把從事教育工作僅僅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厭倦和鄙視本職工作,授課照本宣科,工作敷衍了事。有的教師價值標準注重實用,行為選擇偏重實惠,對專業探討投入精力極少。有的教師在工作作風和言談舉止上難以成為學生的表率,言行不一,紀律散漫,無法做到為人師表。
(2) 重智輕德,師資配備不合理。長期以來,農村小學教育中存在著重智輕德的傾向。課程表上是嚴格按照省頒課程式計劃執行,可現實是教師仍然私自挪課、占用品德、技能課,拼命抓主科的教學成績,一位教師要教好幾種學科,大部分時間花在主科上,活動課應付差事,流于形式,大部分教師重教書、輕育人,忽視了學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培養,嚴重影響了德育工作的效果。
(3) 德育活動停留在形式上。新的課程標準強調學生自身的實踐與體驗,在實踐中建構健康積極的價值觀與道德觀。但目前各學校的德育活動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追求一時的熱鬧,加上農村學校客觀條件的限制,往往把德育活動搞成戶外活動。例:如開展學雷鋒活動,常常會聽到學生甚至教師說:“我們今天學雷鋒。”這讓人不知說什么好,明天呢?昨天呢?這種道德教育形式化的做法,不光是學校,整個社會都存在做道德秀的問題。
(4) 德育內容方式簡單落后。學校除了品德課上能針對全體學生進行系統的道德教育外,其他時候德育好像就成了針對個別問題學生的教育了,不是防患于未然的先行教育,而是跟在具體事例后的擦屁股教育。內容上缺乏前瞻性,方式上缺乏創造性,方法上缺乏創新性。從內容和形式上降低并拓寬德育的門檻,無疑比高舉德育的大棒更有效更人性化,其境界也更高。
二 對策
1 加強家庭與學校的協作力度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只有學校教育,而無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無學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致、復雜的任務。”可見,教育工作不僅需要學校,也需要家長的配合,只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密切配合,才能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孩子的思想性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而家庭教育給孩子的影響又是時刻存在的,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孩子起著耳濡目染的直觀影響。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應該積極主動與家長配合起來,通過家訪、電話、家校聯系卡、家長會等多種方式,及時了解學生在家里的思想發展、心理變化,并做好學生在校的反饋情況,讓教師和父母都有所了解,這樣才能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做出正確的指導。
2 加強德育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師德水平
在學校教育中,要把“教書”和“育人”統一起來,強調全體教師和職工都是德育工作者,都要在不同崗位上擔負起育人的職責,言傳身教,以身示范。要認真選拔、配備政治素質好、責任心強、能為人表率、有一定工作能力的教師擔當班主任、品德課教師和少先隊輔導員,建立一支德育工作的骨干隊伍,并為他們創造進修提高的條件。同時要從實際出發,建設一支校外德育工作隊伍。
3 更新教育方式,改進德育方法,完善德育內容
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形成過程實際上是在全方位的德育下,道德情感不斷內化和外顯的過程。具有一定的隨機性、偶然性和無序性,所以加強未成年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應遵循知、情、意、行相統一的德育工作規律,以引導為基礎、體驗為關鍵、實踐為根本,堅持“引導——體驗——實踐”相結合,“強化——內化——外化”相統一。引導學生走向社會,搞社會調查、參觀、訪問并定期請各界知名人士做講座,利用農村自然資源、文化資源開展特色德育活動。注重發現學生中的各類典型,通過爭創安全紀律、衛生流動紅旗等方式,進行典型示范引路,形成良好的校風和班風。讓學生自主管理、民主管理,提倡學生“內省”、“修身”。把學到的思想道德觀念和道德準則貫徹到校內外實際行動中去,以提高認識,豐富情感,鍛煉意志和提高能力。
4 把習慣的養成作為德育工作的重點
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在工作中,教師要特別注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首先,應讓學生明白道理,懂得良好習慣對人的成長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可用身邊的事例加以引導教育。有了正確的認識,才能為良好習慣的養成奠定基礎。其次,要引導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包括生活習慣、衛生習慣、禮貌行為習慣、學習習慣、舉止行為習慣等。再次,教師要善于抓典型,運用榜樣激勵,讓學生向榜樣學習,把他們的優點落實在自己的行動上。
5 重視學科教學的德育滲透和資源開發
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是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往往是潛移默化的。一方面教育者應給學生自主權,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表現自我,體驗角色;另一方面要讓學生大膽進行思想溝通和相互交流,以展示自己,認識別人,升華情感。要把教學相長落到實處,和學生一起成長,可以從孩子身上學到生命的美好,生活的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