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發展體育產業符合發展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有利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所謂“新型工業化道路”,十六大報告對此作了明確的描述,這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
關鍵詞:體育產業,演變,作用
體育產業是在上世紀中葉以來才開始在世界范圍內興起,并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這并不意味著體育產業在本世紀才開始形成,其實早在古代社會,體育產業活動已客觀存在于社會經濟生活中了。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取決于社會對體育產業的需求范圍與需求程度。我們就體育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對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作用的演變作歷史考察。
從體育的產生形成和發展來考察體育產業對國民經濟產生的作用總的來說,從體育的產生形成和發展來看,古代社會,體育以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為主要目的,以體育來滿足統治階級的娛樂消遣需要,普通百姓對體育的需求較少,體育產業處于萌芽狀態,體育產業對國民經濟產生的作用微乎其微;在近現代,工業革命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體育的蓬勃發展奠定物質基礎,體育產業逐漸形成,體育產業對國民經濟產生不可忽視的作用;到了當代社會,隨著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生產中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體力勞動被機器所代替,各種現代社會文明病也隨之出現,社會對體育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越來越普遍。隨著生產和生活自動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人們余暇時間增多,體育將越來越成為提高生活質量、滿足人們機體和精神需要的一個重要手段,成為人們文明、科學、健康生活方式的不可缺少的部分。體育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也日益顯著。
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在國民經濟運行中,一個部門產業能否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取決于該產業在一定時期內對未來經濟增長能否起到強勁推動作用。國家計委宏觀經濟報告課題組《“九五”時期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研究報告認為,選擇新的經濟增長點應遵循幾個基本準則:(1)新的經濟增長點必須與居民消費需求結構變動趨勢相一致;(2)新的經濟增長點必須與現階段產業結構升級要求相一致,對支柱產業有高相關度;新的經濟增長點必須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相一致,有利于經濟增長集約化;(4)新的經濟增長點必須有利于提高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體育產業基本具備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條件,第一,人的消費結構客觀上具有由低級向高級轉化的趨勢。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階段,人們追求溫飽,主要是物質消費品需求。隨著經濟生活由溫飽型向小康型、富裕型的轉變,人們對物質消費品需求的增長勢頭將會減弱,而對服務消費品,尤其是與人的健康和生括質量提高直接相關的服務消費品的需求將會迅速上升。因而,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是與居民消費需求結構變動趨勢相~致的。第二,產業結構高級化的重要標志是國民經濟的發展使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二產業比重先升后降,第三產業比重日趨增大 發展作為第三產業重要部分的體育產業與現階段產業結構升級要求相一致。第三,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資金、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等生產要素的粗放投人實現的。因此帶來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問題,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若要保持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必須轉變增長方式,體育產業以其具有成本低、耗能少、污染少、周期短、公益性強的特點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相一致,有利于經濟集約化增長。第四,中國體育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巨大,使中國體育產業有明顯的比較優勢,這可能使它成為我國在國際上具備核心競爭力的行業。
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新增長點,在國外已成事實。
從目前體育產業發展的規模和前景來看,全世界每年體育產業總產值約為4 000億美元,并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遞增。在美國,體育產業每年的產值約為1 600多億美元。超過石化、汽車、航空等主要工業部門的當年產值。占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1 3%,在國民經濟各行業中居第22位,2OOO年在美國每8個美元的消費中,就有1個美元用于體育與娛樂消費。英國體育產業年產值接近70億英磅,超過汽車制造業和煙草工業的產值。澳大利亞9o%的人經常參加體育活動,運動和休閑創造的產值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8%。日本體育產業的總收入為4 2萬億日元。
在我國,近lO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體育產業發展較快。目前,我國國內現有各類從事健身娛樂業、競賽表演業和技術培訓業的體育企業、體育產業經營性機構2萬多家,總投資額已超過2 000億元人民幣,年營業額超過600億元。體育產業的產值已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2001年我國體育產業增加值約占GDP的0.2%。并每年以3o%左右的速度增長。
從經濟理論到體育產業發展現實都已經表明,體育產業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體育產業成為或即將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因此,新型工業化是以提高人的生活質量為本,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重視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工業化。發展體育產業符合發展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實現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的要求,首先,按照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社會再生產理論,只有消費才是社會再生產循環的基本歸宿和新的起點,是真正的最終需求。社會主義生產目的也告訴我們,在社會主義社會,一切生產,一切社會投資的最終目的是滿足全體社會成員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經濟增長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實現社會發展的手段。
而發展體育產業的目的恰恰直接指向滿足大眾身心健康、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需要,體現了經濟發展以人為中心的發展戰略。其次,發展體育產業有利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大多實行增長第一的戰略,走的是一條以消耗能源、犧牲環境為代價、“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我們在新世紀實現新型工業化,必須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而體育產業以其具有成本低、耗能少、污染少、周期短、公益性強、產業關聯度高的優勢,成為實現產業結構高級化、滿足廣大居民投資與消費需求的重要產業之一,是名副其實的“無煙產業”。
第三,體育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可以提供較多的就業機會,具有很強的社會勞動力吸納能力。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生產力發展水平普遍不高的發展中國家,通過大力發展體育產業,能夠解決大量的失業問題。最后,體育消費經濟效益好。體育消費相對于醫療衛生消費來講是一種極其廉價的健康消費。體育消費與醫療消費之間具有很強的消費替代關系,一個國家體育消費增加,醫療消費就會減少。
國外研究得出,將醫療經費的十分之一用于體育消費,就可以使國民得到同樣的健康效果。因此,在此意義上說,體育產業又是經濟高效型產業。
發展體育服務消費。擴大國內需求,我國當前的內需不足既有總量方面的原因,又有結構方面的原因。就結構性方面原因來講,第二產業的產出比重升幅過大,第三產業實際產出比重不合理下降,影響了我國消費需求的擴大。理論上,隨著人均收入和消費層次的提高,消費結構中服務消費的比重應該是上升較快的。但由于我國消費性服務的規模、種類質量不適合社會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變化,致使第三產業比重偏低(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OO4年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5.2:53.0:阻礙了消費需求的擴大。
還由于服務消費和實物消費在很大程度上不具有可替代性,服務消費結構的偏差難以通過實物消費結構調整來緩解,再加上服務的特點是生產與消費同時性,服務供給不發達,服務需求就難以表現出來,潛在的服務需求更不可能被開發,一定程度上有效服務供給不足,限制了經濟的發展。在工業消費品市場供大于求,市場疲軟的情況下,迫切需要發展服務消費以擴大內需。在傳統第三產業行業市場已基本飽和的情況下,市場前景好、產業關聯大、收入彈性高和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體育服務消費將成為我國居民未來的消費熱點,成為擴大內需的有效途徑。
促進產業結構高級化和第三產業內部結構升級產業結構理論研究表明:產業結構高級化的重要標志是國民經濟的發展使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二產業比重先升后降,第三產業比重日趨增大。發展作為第三產業重要部分的體育產業無疑會增加第三產業比重,有利于產業結構高級化。發展體育產業不僅有利于第三產業外部結構高級化,而且能促進第三產業內部結構升級。由于體育產業屬于第三產業第三層次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
是第三產業較高層次的部門,發展體育產業意味著促使第三產業內部結構向升級優化方向發展。產業結構演進規律揭示了三大產業變動的規律,即隨著經濟的發展,資源配置和產出結構先后集中在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第三產業(服務業),從第三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的體育產業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也印證了這一經濟發展規律。
體育產業是為滿足人們生存、享受、發展的體育消費需求而存在的,屬于第三產業的第三層次“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因而,從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相對地位變化趨勢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結構與消費結構的演變,體育產業在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中呈迅速崛起態勢。從橫向看。經濟越發達,居民越富裕的國家和地區,體育產業的比重就越高;從縱向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各類型國家的體育產業比重都在增大。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的推進,中國體育產業將得到長足的發展,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的地位和作用會日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