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新課改”的全稱,建國以后課改已有過好多次。上世紀末,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新課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紀構建起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文章發表在《教書育人》上,是中級教師職稱論文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初中數學,初中新課改
從根本上說,課程改革的動因是因為面臨的社會環境已經變了: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社會當中,知識以人們無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須不斷學習、終身學習。這就是說,具備學習的愿望、興趣和方法,比記住一些知識更為重要。
真正對學生負責的教育,應當是能夠促進他們全面、自主、有個性地發展。顯然,全國“萬校一書”的課程體系、“萬人一面”的培養方式,肯定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指出“應改變國語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勤于動手“,”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普遍應用,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根據這一“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基本理念,本人在教學過程中就改變學生地位做了一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一、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確保學生的教學過程中居于主體地位
新課改中極其重要的一個要求便是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態度及價值觀三方面的發展變化。就數學學科的學習而言,學生一旦掌握了其中的要領,便可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強化自己學習動機。
因此在教學過程設計中,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激活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過程中來、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知識。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經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從只面向少數人的精英主義教育,轉變為面向全體學生的大眾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務不再是只為大學輸送合格新生。
當高中畢業生可能繼續升學,也可能直接走向社會時,高中教育就應當轉變為培養學生的“人生規劃”能力、職業意識和創業精神,這些正是新課改所十分強調的。
真正明白這點后,我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就格外留心,注意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目標,結合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和梯度來選用教學方法,努力創建一種和諧、互動的教學氛圍。
在課堂上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暢所欲言,并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探索活動和實際操作中去。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充分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漸漸從“要我學”轉向“我要學”。
二、增強學科知識的實用性,將理論聯系實際,變單純的”學數學”為積極的“用數學”。
美國數學家波利亞曾說:“數學教師的首要責任是盡其一切可能來發展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可見,學數學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獲取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發現問題、理解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然而,這種數學應用意識的建立和發展在我們國家還是相對落后的。
多數數學課堂上往往忽略數學的實際來源和具體應用。
學生自主選課,這是最大的亮點,也是最大的難點!這其中,有高中學生自身的問題,比如高中生對社會的了解不深,人生規劃的意識和能力不強,不知道自己今后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因此也就不知道該選什么課;有家長的問題,家長期望的未必是孩子喜歡的,選課時聽誰的?
有學校的問題,學生想選的課,學校的師資、設備、場地等都能滿足嗎?還有社會的問題,相對統一的高考,就業形勢的嚴峻,無法讓學生“想干啥就干啥”。
所以,新課改的方向是對的,需要努力去追求,但在短期內完全“達標”是不現實的,說“課程改革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是有道理的。
這就對所有的數學任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須能夠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及實際生活情況等,精心創設恰當的情境,以提高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思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師走下講臺,將傳統的“權威教學”變成雙向的“共同探討”
同樣地,新課改中所倡導的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也對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教師在課堂中傳統的居高臨下的地位遭受質疑,相反地,人們越來越喜歡一種新式平等的師生關系。
過去那種由教師控制教學細節與走向的課堂,逐漸被師生交流互動、共同發展的學習模式所取代。教師的傳統職能——傳遞、訓導、教育等逐漸消失。師生之間的關系不再是以知識的傳遞為紐帶,而是以情感互通來維系。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鼓勵他們真正投身到數學學習中。
省級教育職稱期刊發表推薦:《教書育人》雜志是由哈爾濱師范大學主管主辦的教育類期刊,每月分別出版《教書育人·教師新概念》;《教書育人·校長參考》;《教書育人·高教論壇》;共計三本雜志。《教書育人》以準確的定位、高雅的品味、獨具的特色及人文化的辦刊思路,為各界精心打造奉獻出了精品大餐,國內外公開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