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文章結合構建“兩型”社會的時代背景,分析了大學生的消費觀念、消費行為的現狀及特征,并針對大學生消費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對應的策略,發表在《甘肅社會科學》上,是思想政治論文發布范文。
關鍵詞:大學生;消費;“兩型”社會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與此同時,整個社會的資源消費量也在急劇增加,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節約資源,保護環 境,加快建設“兩型”社會,實行可持續發展,是現時代一項極為重要的戰略任務。而作為一個特殊消費群體的大學生,在同齡人中具有表率和示范作用,因此關注大學生的消費狀況,引導其樹立科學的消費觀念,不僅有利于大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對社會轉型建設也是具有很大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一、當代大學生消費情況調查結果分析
(一)當前大學生的消費現狀
通過對長沙地區幾所高校的問卷、采訪、座談等形式的調查顯示,高校學生的消費水平不盡相同,其消費觀念與行為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經調查,大學生的費用來源比較多元化,但其主要來源為家庭供給,而各個家庭的收入水平具有很大的差異性,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個人消費水平、消費結構的不一致。
從此次調查結果來看,大學生的消費大體可以分為兩大塊:一部分是必需性消費,包括學費、住宿費、日常生活費等;另一部分是選擇性消費,包括電子產品消費、人情交際費、通訊費考試考證費、化妝品及服飾費。在這兩部分消費中,將學費除外,必需性消費部分占了將近總比例的1/3,低于選擇性消費所占的比例,選擇性消費在消費支出中占較大的比例。大學生的消費不再僅僅是滿足于基本的生活需要,其他消費支出如今已占了很大比例。
(二)大學生消費行為的特征分析
從總體上來說,當前大學生的消費狀況還是比較合理令人滿意的,呈現出健康、理性、實用等積極的特點。但是,與此同時也出現了超前消費、高消費、奢侈浪費、在消費過程中的環保意識觀念淡薄以及低素質表現等一些不良消費行為傾向。當代大學生在消費觀念及行為上,呈現出自己新的特點。概括起來有如下幾個特征。
1.消費結構多元化。現代大學生的消費不再是僅僅滿足于基本的生活與學習需要,比如電子產品消費、戀愛消費、人情交際費等這些也成為了他們不定期消費的一分,且其所占比例還不低。這就說明了大學生在滿足基本生活外,在消費結構方面呈現多元化的趨勢。
2.消費方式多樣性。隨著社會經濟的高度發展,現代大學生的消費方式正逐步走向電子化和網絡化,手機、電腦、MP4等高科技產品隨處可見,不管經濟情況允許與否,都是大學生們所力爭所有的。其中決大多數同學擁有手機是為了兼顧學習、生活和工作,但也有一些同學是為了“擺闊”和“時尚”,手機更新換代超速度。另外,信用卡在很大程度上也刺激了高校學生的消費購買欲望。
3.消費的差異性。大學生消費的差異性主要表現在家庭收入的差異和男女性別的差異上。地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行業的差異導致家庭收入的不平衡,從而決定了大學生消費的不平衡性和差異性。大學中具有攀比跟風的現象,在服裝、化妝品方面,女生要更為嚴重。另外,在學習中消費也存在兩極分化的現象,有些人不舍得對買書、培訓學習投入一分,而其他的同學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出現了“考研熱”和“考證熱”,在學習方面一擲千金。雖然這兩種“熱”都是對社會就業局勢緊張的一種投入,但同時也是對學生消費心理及消費差異的一種反映。
4.消費過程中的環保意識性。大學生在消費的同時,大都能意識到自己的消費行為對環境的影響,不隨地亂扔廢棄物亂丟亂吐,致力于保護好自己周邊的環境,這說明大學生的整體素質還是比較好的,具有一定的環保觀念。可是,這并非說高校中人人都具有環保意識,尤其是公共場所的環境。大學校園里的餐廳、教室是同學們日常生活中共同擁有的一部分,可餐廳里有些同學不按規定回送餐具,又或在放餐具時根本不注意吃剩食物是否撒到了外沿地上,而且食堂里浪費糧食現象也很嚴重。兩型社會的建設,靠社會每一個群體、靠大家每一個人,很明顯,這類消費現象及不良消費事后行為是不利于社會的全面發展的,也是社會各群體值得注意的。
二、導致大學生不良消費行為的原因
(一)個人自身因素
消費的無計劃性與盲目性,儲蓄觀念淡薄。大學生都是從一個校門跨入另一個校門,沒有太多的用錢經歷,加之在不正確消費觀念的影響下,盲目的跟隨前衛潮流,缺少消費理性,根本不懂得去有計劃的開支。一個人除了有智商和情商之外,還有自己的財商,羅伯特·清崎曾經說過:理財與你掙了多少錢沒有關系,它是測算你能留住多少錢以及能讓這些錢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1]。多數學生認為,理財是工作以后的事情,有些學生經常開學時“腰纏萬貫”,放假時口袋卻“空空如也”,他們很少有儲蓄意識。
(二)社會因素
第一,國外消費思潮的涌入。伴隨改革開放深入的同時,國外各種消費主義思潮也趁機涌入了進來,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沖擊。其中,影響最大的尤屬后現代主義思潮。這種思潮反映在人的行為上就是把放縱與享樂始終放在第一位。受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許多大學生的消費行為日益超前化、世俗化。
第二,國內消費意識的增強以及社會風氣的興起。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為拉動經濟的增長,國家鼓勵公民消費,國內掀起了一股消費熱。另外,社會上也還存在著以驕奢淫逸為榮的不良風氣,受這種風氣的影響,加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想的侵襲,一部分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了偏離,認為只要有錢,吃喝玩樂乃是天經地義的。
(三)家庭因素
如今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子女過分的寵愛,促使了大學生不健康的消費觀念與行為的產生。另外,家庭成員的消費行為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這是不容忽視的。那些大手大腳、漫無規劃的家庭消費必然容易助長子女的任性以及花錢無計劃。
(四)校園環境因素
首先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完全形成的特殊時期,自覺意識不夠高,經驗也不足,自尊心又較強,很容易受學校其他學生消費的影響,甚至造成講“面子”等攀比之風盛行。此外,學校缺乏適當消費觀的專題教育。近些年來,學校把培養學生的能力,主要是以后應對工作的能力放在了首位,而理想信念的教育則比較缺乏,尤其是對節儉與艱苦奮斗精神的理解失之偏頗。
三、兩型社會建設下大學生正確消費觀念的途徑探討
(一)樹立大學生健康消費觀的必要性
為了加快兩型社會的建設,促進大學生正確的消費觀的樹立以及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是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的。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這是歷次黨代會報告中首次提到“生態文明”的理念。所謂“兩型”社會,即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學生作為社會群體中的一員,理應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努力營造一個好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二)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消費觀的途徑
1.鼓勵參加勤工儉學和科技創業活動,鍛煉學生獨立自主的實踐能力。積極組織學有余力的大學生,參加校內外活動,這不僅僅只是針對貧困大學生而言,富家子弟也應給予鼓勵與提供機會。應讓大多數學生都認識到,賺錢的不簡單,經濟能力鍛煉的重要性,這樣才會有利于整個校園的正確消費觀的形成。
2.大力提倡綠色消費與理性消費。將學生中健康科學的消費觀念繼續給予宣揚,而對有違兩型社會建設的不良的消費觀念及行為予以批評和指正。有時候,其實我們缺的不是節約知識與環保常識,而是大集體造就的一種節約與環保氛圍。
3.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資源節約意識與環境保護意識。學校應當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消費習慣,倡導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消費方式,強化他們良好的消費意識與消費行為。將消費道德教育的內容納入到思想道德修養課中,并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環節相結合,充分利用網絡的便利條件,以網絡所特有新穎有趣的手段,開辟網上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徑和新渠道,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同時,在教育過程中加大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等傳統美德教育的力度,使學生學會識別和抵制各種錯誤思潮的影響。并充分發揮學生會的組織與積極帶頭作用,畢竟大學校園里學生會是發展和繁榮校園文化的重要力量和有效載體[3]。這些對于我們今天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重大的意義。
4.轉變大學生錯誤的理財觀念,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理財能力。首先讓大學生培養自己的財商,對理財有個正確的認識是很重要的。然后通過深入學生的生活實際,協助解決學生遇到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理財能力,提高他們對錢財的理性認識與運用,用理智支配消費,在消費上實行個人有計劃的預算,改變亂花錢的習慣,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理財觀。
5.適當限制大學生的經濟來源,充分發揮家庭與學校雙方的積極作用。眾所周知,大學生的不合理消費現象的出現,手頭經濟是其產生的源頭之一。因此,家長在給予子女生活費的時候,應從現實消費水平而定,不能一味地滿足他們的要求。從全局看來,如果家庭教育和學校管理雙管齊下,大學生消費問題可能會得到最佳解決。家長可以對學校的一般消費狀況以及子女周圍其他同學在校消費的大致情況加以一定的了解,同時學校也加強同學生家長的溝通,在制定、實施相關消費規范的同時,充分爭取家長的支持。
參考文獻:
[1]何國清.關于當代大學生消費道德教育的思考[J].江淮論壇,2007.(3).
[2]趙志毅,王淳.高校消費道德教育論[J].江蘇高教,2004,(1).
[3]顧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導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227.
思想政治論文發表須知:《甘肅社會科學》雜志是由甘肅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類學術期刊,1979年創刊,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為指導,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學術質量第一的方針,注重學術理論的原創性和學術前瞻性,注重應用研究,注重學術信息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