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根據國家統計局對第三產業四個層次的劃分,對山西省近16年以來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發展規律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借助spss軟件,建立線性回歸方程模型,找出第三產業內部結構優化升級的方向,并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政策建議,增強第三產業的協調發展,縮小收入差距。
關鍵詞:第三產業;內部結構;spss軟件;優化升級方向
第三產業作為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其發展不但表現在GDP所占比重的不斷上升,而且還體現在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不斷升級優化[1]。目前,山西省的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第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也在穩步提升,但產業結構依舊有待于調整。本文依據國家統計局第三產業四個層次的劃分,對其內部結構的演變規律進行全面、詳實的分析,并對優化升級的趨勢作出分析。
1第三產業內部四個層次的劃分
第三產業內部四個層次的劃分分為兩個階段, 2004年之前,國家統計局根據服務對象的不同,將第三產業劃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流通部門,包括交通運輸、倉儲業、郵電通信業、商貿業及餐飲業等;第二層次是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包括金融業、保險業、房地產管理業、居民服務業、公用事業、旅游業、咨詢信息服務業、綜合技術服務業(包括農林牧副漁服務業)等;第三層次是為提高居民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服務的部門,包括科研、教育、廣播、電視、文化、衛生、體育、社會福利業等;第四層次是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包括國家機關、社會團體、警察、軍隊等。到2004年之后,又將農林牧副漁服務業重新納入到第一產業[2]。
2山西省第三產業內部總體發展狀況
從表1[3]可以看出,1994-2003年,山西第三產業第一層次比重呈明顯的下降趨勢,2004-2005年,第一層次比重有所上升,但之后到2009年,又開始降低,其總的趨勢是下降的;第二層次比重總體是上升的;第三、四層次在第三產業的比重相對都比較小,與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之間不存在明顯的統計關系,相差較大,所以本文在后面內部結構演變規律的相關分析中不考慮第三、四層次的定量分析。
3山西第三產業內部結構演變規律的相關分析
本文采用SPSS回歸分析方法,用第一、二、三、四層次占第三產業GDP的比重作為因變量,對其演變規律進行定量分析,同時檢驗回歸方程及其系數的有效性[4],可得如下結論:
1)第三產業比重越高,第一層次占第三產業比重就越低。二者的統計關系如下式:
T1=97.108-1.162X
對系數的檢驗:t1=6.691; t2=-3.950
對方程的檢驗:F=15.604,R2=0.527,R=0.726
式中:T1為第三產業第一層次占第三產業的比重,X為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
由上述方程和表2得出:第一層次占第三產業的比重與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呈現的是負相關關系。即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及第一層次占第三產業比重均具有較強的規律性;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時升時降,總趨勢上升,由1994年的34.97%升為2009年的39.23%;第一層次占第三產業的比重此起彼伏,總趨勢下降,從1994年的51.01%降為2009年的49.42%。說明第一層次比重隨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2)第三產業比重越高,第二層次占第三產業比重就越高。二者的統計關系如下式:
T2=31.504+0.305X
對系數的檢驗:t1=3.648; t2=0.964
對方程的檢驗:F=0.929,R2=0.0627,R=0.249
式中:T2為第三產業第二層次占第三產業的比重,X為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
該方程得出:第三產業占GDP比重越高,第二層次占第三產業比重就越高。第三產業所占比重體現了山西省的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越高,作為人們生產生活服務部門的第二層次在地區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就越重要。當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提高,空閑時間增多時,人們對旅游和服務等方面的需求也就會相應的隨之增多;當人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增加時,所需要的中介業務,例如交通運輸、郵電通信、餐飲業等也就增多。這兩方面的原因,使得第二層次在第三產業中的地位增強。
4山西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的變動
由于第三產業內部四個層次的劃分分為兩個不同的階段,所以本文只對2004年以來山西第三產業各行業所占第三產業比重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見表3。
表3列出了第三產業內部14個行業所占比重的變動情況,可以發現同一行業不同年份的發展特征[5]:
1)第二層次的增長速度比較快,第一層次的增長速度則最慢,并且其中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比重呈大幅度的下降趨勢。
2)第四層次占第三產業的比重在10%左右徘徊,略有上升;第三層次發展速度緩慢,滯后與第三產業整體水平的發展。由于二者都是政府支持的非營利性服務行業,所以二者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說明政府對第四層次的支持力度大于第三層次。這對整個社會的快速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3)批發和零售業等勞動密集型的營利性部門增長速度最快,金融業等資金、技術密集型的營利性部門增長速度次之,教育、文化等非營利性部門的增長速度最慢。
5第三產業內部結構優化的啟示
第三產業的第一、二層次(流通部門和為生產生活服務的部門),可以繼續以更加優惠的條件來吸引更多的生產資源的投入,不斷的壯大自身,同時以市場為導向,增強自身的靈活發展能力;第三、四層次(為提高居民素質、科學文化水平服務的部門和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作為非營利部門,主要依靠的就是政府的財政投入,當投入不足時,發展速度就比較慢,因此要加強政府的投資力度,加快其經濟的發展。
此外,政府也要積極的參與進來,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例如:加大政策的傾斜,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等等。完善法律制度和保障體系,大量培養高層次、專業化的人才,統籌四層次協調發展,促進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江帆.中國第三產業經濟分析[M].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
[2] 程金鳳.河南省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發展規律實證研究[J].科技信息,2010(11):16-17.
[3] 山西省統計局.山西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4] 李江帆,曾國軍.中國第三產業內部結構升級趨勢趨勢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3(3).
[5] 曾國軍,劉博.我國第三產業及其內部結構發展的若干特征[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3,18(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