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是科學的幸福觀,把人類的幸福追求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對中國在應對現代化建設與發展的轉型時期出現的許多新問題和新矛盾,解決人的發展和幸福問題也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 幸福 實踐勞動 自由 解放
一、馬克思主義幸福觀邏輯結構的科學性
一個終極目標:人類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是幸福的終極目標。馬克思的幸福觀實際上是在強調自身的完美與人類幸福之間的統一性,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也就是人獲得屬于人的真實幸福。
兩種根本方法:唯物主義和辯證法。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是徹底的唯物主義幸福觀,又是辯證、系統的、全面的幸福觀。所以,只有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根本立場和根本方法,才能充分理解科學幸福觀的意義。
三重建構維度:哲學基礎、社會基礎和深遠影響。馬克思主義的幸福觀的哲學基礎來源于康德的道德與幸福的關系,以及費爾巴哈關于生命本身就是幸福的觀點。物質生活條件是人類追求幸福的社會基礎。馬克思的幸福理論是科學的幸福理論,為我們當代人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
二、馬克思主義幸福觀基本內容的前瞻性
提倡人追求幸福健康的生命。馬克思指出生命是幸福的載體,生命本身就是最可珍貴的幸福。滿足生存需求,保存健康生命,是人追求幸福的先決條件,舍棄需求,放棄生命就無所謂人的本質和幸福。
錘煉道德修養合理控制欲望。馬克思認為,道德可以通過社會輿論、傳統觀念來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協調各種社會關系。它對幸福的實現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它對人的尊嚴、理性和本質的確認,是合理控制欲望的重要手段。
實現社會幸福立志無私奉獻。馬克思說:“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 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 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相反,“當一個人專為自己打算的時候, 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見的情況下才能得到滿足。”可見,幸福作為一種更高層更深刻的幸福則表現為對社會和人類的無私奉獻。
廢除宗教幸福要求現實幸福。馬克思把宗教理解為人的自我意識,而宗教的產生還需要一定的客觀條件,這個客觀條件通常指人在感性世界所遭受的某種不幸,又很難在現實中得到解決的時候,就自然產生一種回避的心理傾向。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識的喪失,因此必須廢除作為人民幻想幸福的宗教,才能實現人們的現實幸福。
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相統一。馬克思肯定幸福離不開對一定的物質資料的追逐,但是不能把幸福單純的等同于對物質的享受,不能忽視精神生活在幸福中的地位。
創造幸福與享受幸福相結合。馬克思主義幸福觀堅持要通過生活中的實踐勞動,來尋求人類幸福。在實踐中,勞動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著寶貴的精神財富,人通過勞動創造來追求和享受到更高更好更多更深刻的幸福。
三、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當代指導意義
第一,揚棄自我異化向合乎社會性的人的回歸。馬克思認為,對私有財產的揚棄即對異化勞動的消解是人獲得自身幸福的前提,對私有財產的揚棄,也就是人把自己的感性活動、把一切感性需要從異化狀態中解放出來,是人向自身、向社會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面對現代社會的生存壓力,對幸福的渴望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堅持以人為本的幸福理念,是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重要內容,是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的理論基點。隨著經濟建設的向前推進,中國的政治體制建設要更好的踐行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把人的幸福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來考慮,正確處理好政治建設與個人幸福之間的關系。
第二,從價值虛無的后現代沖擊回歸到對現實的關切。后現代主義者認為在科技的作用下,價值的虛無主義和宿命論成為這種思潮的中心主題。馬克思幸福觀從一開始就不曾忘記人的現實和現實的人,通過生活中的實踐勞動,來尋求人類幸福。近年來,我國的經濟建設突飛猛漲,但是國內人民的幸福感卻與此形成鮮明對比,如工資收入分配不均、物價飛漲、就業壓力大、教育不公、城鄉基層醫療衛生、城鄉社會保險、社會救助、住房保障等問題,使還有很多人不能感受到幸福。為此,我們應該樹立馬克思主義的幸福觀,辛勤勞動去感受真實真正的幸福。
第三,堅持內省自訟激發對自我道德修養的錘煉。道德對自身完整性的追求,對幸福的實現發揮著重要作用。高尚的道德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堅持內省自訟、克己自律的道德品德把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全面調整到以多數人幸福為核心的基礎上來,對于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與促進社會和諧的偉大實踐具有深遠的價值意義。
第四,從利己享樂漸次提升到對社會幸福的奉獻。只有整個社會都幸福了,個人才會真正幸福。在我國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資本主義腐朽文化大量涌進我國的文化市場。大多數人尤其是青年大學生受到了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外來文化的嚴重沖擊。與此同時,一些落后的中國封建思想文化死灰復燃。在這種形勢下,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為實現全社會的幸福而努力奮斗,這將有助于在先進文化建設中構建社會主義特色幸福理論。
第五,排斥過分物質追逐向真正的人類幸福復歸。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終極價值指向就是人類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我們應該從過分追求物質財富的滿足復歸回到對這種真正幸福的享受中。一個民族欲使之繁榮富強,物質資料的豐富固然重要,然而精神財富的創造和發展也是不可輕視的。在物質上日益豐富的今天,人們精神上的空虛正成為導致墮落人生的主因。我們應該堅持正確的幸福觀,為人類的自由和解放,尋求更大更高更深層的幸福。
馬克思的幸福觀指導我們應當樹立共產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個人的道德素養,在創造和追逐物質享受的同時也要注重精神生活的歸屬,最終通過自己的誠實勞動,自覺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奉獻與服務人類社會的快樂中升華幸福,實現幸福人生。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