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社科論文投稿發表了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工作調查與建議,這為規范社會實踐及未來大學生的就業提供一份數據參考。論文分析了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給出了對暑期實踐工作的部分建議。
摘要:文章首先歸納了調查項目組的主要研究成果,對其中的重點問題通過圖表的形式進行分析;然后根據調查得到的數據對當今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指出目前存在的問題;最后,根據提出的問題給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社科論文投稿,大學生,社會實踐
一、研究項目的數據收集及統計歸納
為了收集到詳實完整的調查資料,項目組成員在綜合考量了各方面的因素后設計了一份全面系統的調查問卷,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調查統計。按照調查計劃,共收回電子稿84份,發放紙質調查問卷600份,回收593份,廢棄7份,有效問卷677份。項目組在統計了各個問題的結果,對其中部分重要問題作出圖表以更清晰地表示各個方面之間的比重情況:
二、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學生自身對實踐活動的重視程度不夠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對于學生社會生存能力的鍛煉相當重要,但許多客觀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生自身對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視程度仍顯不夠。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和倡導者都認為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的全面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社會實踐的重要意義并沒有真正深入人心。調查結果顯示,雖然多數人愿意關注和了解社會現實,為將來的就業做充分的準備,但依然有26.19%的同學參加暑期實踐僅僅是因為學校的要求,甚至還有1.19%的同學認為社會實踐沒什么用。分析其原因,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學校不方便把所有同學聚集在一起統一提供社會實踐的崗位,這使得很多學生可以找到的實踐資源相當有限。二是受學生主觀的影響,認為社會實踐就是敷衍學校的表面工作,有相當大比例的人群選擇的實踐與本專業無關,這說明學生并沒有真正認識到實踐工作的重要性。三是學校對這方面的監督與獎懲機制不太健全:雖然部分學校有社會實踐優秀個人或集體的評選,但沒有對敷衍了事的學生的懲罰,學生認識不到實踐活動的意義及重要性,甚至將實踐活動當作不得不完成的任務。另一方面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有效時間普遍較短,實踐活動難以深入,使實踐活動成為“雞肋”型工作。(二)時間多樣,考核復雜由于參與實踐活動的群體龐大,實踐方向分布廣泛,數據量龐大零散,學校難以收集整理,因而高校對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考核具有相當大的難度,現有的機制不能完全反應實踐活動的真實情況。學校在對實踐活動的考察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收集學生提交的實踐報告的形式來檢查社會實踐的成效,主要檢查實踐報告內容的完整性和文學功底,對實踐的真實性無從考察;二是從社會認可角度進行考察,初衷是希望通過第三方對實踐活動的評價例如實踐單位的評語和公章等來佐證實踐活動的真實性。這些考核方式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真實性和有效性成為社會實踐檢查工作中的最大障礙。此外,學校的考核指標較少,對過程考核不夠全面具體。
三、對暑期實踐工作的部分建議
(一)提高學生、學校及社會對暑期實踐活動的重視程度學生應該意識到,參加暑期社會實踐可以更好地將書本知識與實際結合,提高學生自身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在應聘時給自己的履歷添上光彩的一筆;學校方面,落實好暑期社會實踐的工作,加大社會實踐工作檢查力度,可以有效提高本校學生的就業率,這學校整體水平的提高有著很重要的影響;社會方面,鞏固高校社會實踐活動的成果,爭取社會實踐活動的持續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社會各界人士高度重視并加以監督,促進學生和高校整體素質和水平的有效提高。(二)對社會實踐進行創新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和學校可以在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的前提下不斷提高創新水平。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與愛好等進行小的創業嘗試,積累一定的工作與管理經驗;學校方面,力爭做到社會實踐活動的課程化,從學生關心的角度(如:成績、學分等)入手,建立較為完整的社會實踐實行與監督體系,客觀上迫使學生提高對社會實踐的重視程度。
[參考文獻]
[1]馬增.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問題研究[J].文教資料,2009.
[2]陳平.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存在問題及對策分析[J].中國電力教育,2012.
[3]王左丹.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構建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
作者:劉陽 馬萌 沈婕 陳貝妮 單位:南京工程學院
推薦閱讀:當代人省級社科文學類期刊征稿
《當代人》雜志是河北省文聯主辦的資深文學月刊,原名《河北文藝》,創刊于1949年11月。曾先后改名為《蜜蜂》、《河北文學》、《小荷》,于1993年改名為《當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