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是新時代我國加快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舉措。城鎮和鄉村是一個對立統一的矛盾有機體和命運共同體,新型城鎮化旨在培育壯大城鎮,鄉村振興目標是發展和建設農業農村,兩者既有異質性,又具有天然耦合性和內在相通性,在現代化實踐中能夠協同共進。以陜西為例,分析其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協同推進的路徑,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時期新階段協同推進兩大戰略的政策建議,即深化制度改革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高質量推動新型城鎮化;以農業農村優先原則大力實施鄉村振興。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協同推進;城鄉融合;陜西
引言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時代后的兩大發展戰略,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內容和重要路徑。如何協調推進新型城鎮化是新階段貫徹新理念構建新格局的重大課題。學界對此進行了不少研究。一是探討了二者的相互關系。陳明星等指出,城鄉融合最關鍵的環節應聚焦兩大戰略的共生效應,探尋共生耦合機制[1]。俞云峰等實證檢驗了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兩大系統間的耦合關系與協調效應[2]。韓保江論述了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的互動邏輯關系,認為二者是雙向促進而非兩相對立的關系[3]。二是論述了二者協同推進的由來依據和重大意義。蘇小慶等認為,我國當前城市優先發展政策與農業農村發展滯后,是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聯動的現實背景;馬克思主義關于城鄉融合發展的必然性等城鄉關系理論,則為推動城鄉聯動提供了理論遵循[4]。
謝天成指出,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要求,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有力抓手,是破解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徑[5]。三是分析了協同二者的路徑選擇。劉愛梅等提出,促進我國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協調推進的思路對策在于建立城鄉共享體制,即建立城鄉共享的農村土地投入與發展機制,建立城鄉統一、共享的公共產品供給機制,建立城鄉共享的要素投入與發展機制[6]。鄭麗果認為,實現城鄉一體化與鄉村振興戰略對接的關鍵,是必須處理好體制改革和政策落實、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價值觀引導和生態環境建設的協同問題[7]。
總的看來,目前學界有關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兩大戰略相互關系研究的不足主要在于:一是對于二者的一致性和相通處有所涉及,但對二者的分離和對立性甚少觸及,如果忽視二者的異質性,會嚴重輕視二者協調推進的難度和艱巨性;二是對于實踐中協同推進二者的路徑選擇,大都停留于宏觀論述和抽象闡發,較少富于操作性的具體擘劃,有的著述甚至把二者協同推進的最終目標與二者協同推進的具體舉措混為一談。基于此,本文試圖在闡明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戰略對立統一辯證關系的基礎上,通過陜西省城鄉協同發展的案例來分析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相互協同、共同發展的內涵要求,探討兩者協同推進的路徑和政策選擇,以期為新時期新階段實施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現代化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證參考。
一、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關系辨析
城鎮和鄉村是一個對立統一的矛盾有機體。兩者在地理空間、人口構成、產業類型、生活方式、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區模式等方面存在差異,但與此同時,城鎮社會和鄉村社會共同組成了社會(區域)全部,兩者相互支撐、相互促進,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鄉村是支撐城鎮發展的基礎,城鎮是帶動鄉村發展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引擎。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兩大戰略之間亦如城鄉關系,既對立矛盾又統一共處,共同推動現代化發展。
(一)實施兩大戰略的客觀必然性
城鎮化水平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標之一,任何一個國家(地區)都不可能在城鎮化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現代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由于我國鄉村振興戰略有一個形成和豐富的過程,故本文所稱鄉村振興包含新農村建設的方略和實踐。 協同推進是我國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要求。2012年,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新型城鎮化戰略;2014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編制完成并頒布實施,提出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該規劃明確了新型城鎮化的科學原則、發展路徑、主要目標和戰略任務,是指導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宏觀性、戰略性、基礎性規劃部署。在現代化進程中,城鎮化率上升,鄉村比重下降,是大勢所趨。但在我們這一擁有約14億人口的國家中,無論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到哪一步,鄉村都不會消亡。城鄉長期共生并存,這是不可辯駁的客觀事實。當前我國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后、農民收入落后于城鎮居民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表現,形成了全面建設現代化的短板和弱項。基于此,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并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明確了推進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路線圖。
(二)兩者的異質性
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兩者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但與此同時,二者也具有明顯的異質性,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分別作用于城鎮和鄉村兩個不同的地理空間、兩大不同的社會群體,兩者的內涵要求以及路徑選擇也不相同,在人才、資金、資源和產業等要素配置方面客觀上存在著矛盾和沖突,如政策取向上會出現城市偏好或是側重鄉村的傾向,實際工作中會出現顧此失彼現象等。
1.新型城鎮化戰略目標在于培育壯大城鎮。堅持以人為本,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和城鎮居民安居樂業,是現階段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根本任務[8]。需從規模和質效雙向發力,培育壯大城鎮,為新型工業化和信息化奠定堅實載體,為城鎮人口開辟宜業宜居平臺。需推動工業向城鎮園區集中,打造城鎮特色主導產業,壯大城鎮產業集群,保障農業轉移人口有效就業。縣城是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重要空間,需要補短板強弱項,提高綜合承載能力。需構建核心城市、大城市和城市群,推動城市群向一體化方向邁進。
推薦閱讀:城鎮化與住房市場價格影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