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人口結構可以影響人口再生產模式,從而對人類可持續發展前景產生影響。人口結構是多種多樣的,改善人口結構,尤其是改善人口年齡結構、性別結構、城鄉結構和地域結構等方面對實現可持續發展將會產生比較明顯而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人口結構 分類 經濟社會意義 可持續發展
人口的結構是指共同組成特定人口總體的各種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亞群體之間的比例關系。由于人口具有生物性、社會性和經濟性等多方面的特點,總體人口在諸多方面可以分解為具有同質性的、相互之間具有更加緊密聯系的亞群體。這些亞群體共同構成總體人口,亞群體的特征及其相互關系規定了人口總體的特性。
人口結構可以從多方面進行分析。如有學者提出過人口結構體系,認為人口結構可以分為人口的自然結構、經濟結構、社會結構、質量結構和地域結構五個大類,每個大類又再包含不同的小類。人口的自然結構包括人種、性別、年齡三種結構;人口的經濟結構包括人口的產業、行業、職業、收入分配和消費類型等結構;人口的社會結構包括人口的階級、民族、宗教、語言和婚姻家庭結構;人口的地域結構包括自然地域結構、行政地域結構、城鄉結構;人口的質量結構包括人口的身體素質結構和文化結構。應該說,以上對人口結構體系的大類概況和小類分析,是比較完整的。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同時也由于人口再生產模式本身的發展和變化,不同人口結構的社會經濟意義及其重要性不斷發生變化,甚至出現了一些新的劃分人口結構的角度和標尺,而且舊有的人口結構的內涵也可能發生了變化,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更新我們的人口結構體系,賦予其適應時代的內涵。
研究人口結構意義何在?人口結構與可持續發展有什么關系?對于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第一,人口結構與人口數量和質量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人口結構可以影響人口再生產模式,從而對人類可持續發展前景產生影響。一定的人口再生產模式必定在人口結構上表現出自身的特點,反過來,一定的人口結構也折射出人口再生產模式的基本特征。核心家庭和單親家庭的比例上升,意味人口增長的速度下降。出生人口性別比出現畸形變化,既意味著人們有意識選擇孩子性別、調控人口出生行為的存在,也昭示著未來人口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將面臨若干難題。人口結構,實際上是特定人口再生產模式下人口數量和質量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從人口結構可以分析人口再生產模式本身是否具有可持續性。
第二,人口結構可以作為評價人類經濟社會發達程度以及是否可持續發展的工具性指標。與人口相關的一些社會經濟指標,通常被選擇作為評價社會發達程度的工具。例如,比較有代表性的英格爾斯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列出了判斷一個國家和地區是否實現現代化的11個主要指標,他們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3000美元以上,農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低于15%,服務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高于45%,非農業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比例在70%以上,成人識字率在80%以上,在校大學生占20-24歲人口比例在在10%-15%以上,每名醫生服務的人口在1000人以下,嬰兒死亡率在3%以下,人口自然增長率在1%以下,平均預期壽命在70歲以上,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在50%以上。可以看出,這11個指標中,6個是人口結構指標。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而言,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與人口是緊密關聯的。因此,人口結構可以成為人類衡量可持續發展的風向標。
第三,通過能動地調整人口結構,可以確保人類邁向可持續發展方向。人口是社會經濟活動的主體,能動地調節人口結構,實際上就是通過人口系統因素的變化影響社會系統、經濟系統,從而對資源生態系統產生影響。如城市化是一種集約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有效率的人類發展模式,通過改善人口城鄉結構,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就可以使得人類向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邁進。再如,對資源的節約利用和環境的保護,有賴于人類知識的提高和素質的全面提升,通過全面普及教育,大力發展基于知識的信息產業,提升人口的文化結構和改善人口的經濟結構,可以極大地增進人類福利、節約資源并有利于環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