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1巖土工程勘察的分析
全國規范GB50007-2002規定巖土地基承載力在巖土地基承載力確認的同時,應該結合土質條件選擇現場載荷試驗、或其它原位測試、理論公式計算、工程實踐經驗方法。計算地基承載力要根據巖土工程試驗和標準、動力觸探、靜力觸探試驗等原位來測試成果,通過豐富的經驗在巖土工程實踐中加以應用。《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修訂為GB50007-2002版時,取消了用土的物理力學性質指標查地基承載力標準值的表格,但這并不表示不可以通過土的物理力學性質指標查表確定巖土地基承載力。這是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質條件各異,用查表法按GBJ7-89規范確定地基承載力在大多數基本合適或偏保守,可能在某些地區會不安全,故全國規范GBS0007-2002取消了巖土地基承載力表,但并不說明巖土地基承載力表本身有問題,它所提供的經驗關系在技術上仍然是有用的,只要經過經驗證明這些地基承載力表數據是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就可以供工程師參考。但也要防止勘察人員利用所謂的地區經驗人為降低承載力指標,造成工程浪費。所以在巖土工程勘察中,土工試驗、原位測試成果在確定地基承載力方面具有突出的優點,可以節省大量時間和費用,不失為一種十分重要的手段,巖土工程地質勘察是工程設計的先決條件,但傳統的巖土工程地質勘察資料不能充分揭示場地地質空間變化的規律,也越來越不能滿足巖土工程的空間分析要求。
2巖土工程勘察的措施
在進行工程設計與施工前必須要對有關巖土體做出充分了解,在此基礎上才能對場地的穩定性、建設工程適宜性以及不同地段地基的承載能力、變形特性等作出評價。為各類工程
設計提供必需的工程地質資料,在定性的基礎上做出定量的工程地質評價。巖土工程勘察的目的是為了查明場地工程地質條件,綜合評價場地和地基安全穩定性,為工程設計、施工提供準確可靠的計算指標和實施方案。加強巖土勘察與資料收集通過現場踏勘與區域地質資料的收集,可以幫助巖土勘察人員了解場地地形地貌、地質條件,一方面可減少勘察工作的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使巖土勘察成本合理,增強巖土勘察單位競爭力。這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a.擬建建筑基礎形式、結構形式。如一般輕型荷載建筑物,采用天然地基,巖土勘探孔深度15m基本可滿足要求,而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乙級的框架結構建筑物,采用樁基,巖土勘探孔深度15m一般就不夠。b.場地工程地質性質。如場地工程地質性質好、埋深淺、厚度大的地區巖土勘探孔深度可適當減小;而場地工程地質性質差的地區勘探孔深度可適當加深,巖土勘探間距可適當加密,合理編錄與整理資料,巖土勘察資料的整理應有現場技術人員的參加。現在很多勘察單位由于分工較細,現場技術人員回來后將原始編錄資料交給報告編寫人員就不管了,這樣就容易造成野外與室內之間脫節。對原始編錄資料及原位測試、室內土工試驗等逐一比對,出現異常和矛盾時應認真分析查明原因,確保資料準確無誤。由于擬建場地的巖土特征、巖土勘察要求等千差萬別,因此勘察報告不能生搬硬套、一成不變按部就班,報告應結合實際地質條件及建筑物工程特點,注意重點突出,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加強巖土勘察設計單位的質量認證,健全質量管理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確立了以過程模式作為標準的結構。巖土勘察設計企業應通過有效應量管理體系的要求,運用過程方法,采用PDCA循環進行巖土工程勘察的實施和管理,持續改進。
3巖土的分層探討
對每一層巖土,要敘述如下的內容:a.分布:通常有“普遍”、“較普遍”“、廣泛”、“較廣泛”“、局限”、“僅見于”等用語。對于分布局限的層位,則要說明其分布的孔段。b.埋藏條件:包括層頂埋藏深度、標高、厚度。如場地較大,分層埋深和厚度變化較大,則應指出埋深和厚度最大、最小的孔段。c.巖性和狀態:土層,要敘述顏色、成分、飽和度、稠度、密實度、分選性等;巖層,要敘述顏色、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節理裂隙發育情況、風化程度、巖心完整程度;裂隙的發育情況,要描述裂隙的產狀、密度、張閉性質、充填情況;關于巖心的完整程度,除區分完整、較完整、較破碎、破碎和極破碎外,還應描述巖心的形狀,即區分出長柱狀、短柱狀、餅狀、碎塊狀等。d.取樣和實驗數據:應敘述取樣個數、主要物理力學性質指標。盡量列表表示土工實驗結果,文中可只敘述決定土層力學強度的主要指標,例如填土的壓縮模量、淤泥和淤泥土的天然含水量、粘性土的孔隙比和液性指數、粉土的孔隙比和含水量、紅粘土的含水比和液塑比。對敘述的每一物理力學指標,應有區間值、一般值、平均值,最好還有最小平均值、最大平均值,以便設計部門選用。e.原位測試情況:包括試驗類別、次數和主要數據。也應敘述其區間值、一般值、平均值和經數理統計后的修正值。f.承載力:據土工試驗資料和原位測試資料分別查算承載力標準值,然后綜合判定,提供承載力標準值的建議值,地下水引起的巖土工程危害地下水引起的巖土工程危害,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升降變化和地下水動水壓力作用兩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地下水位變化包括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位頻繁升降三個方面。地下水在天然狀態下動水壓力作用比較微弱,一般不會造成什么危害,但在人為工程活動中會改變地下水天然動力平衡條件,在移動的動水壓力作用下,有事會引起一些嚴重的巖土工程危害,如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等。地下水的升降變化能引起膨脹性巖土產生不均勻的脹縮變形,當地下水升降頻繁時,不僅使巖土的膨脹收縮變形往復,而且會導致巖土的膨脹收縮幅度不斷加大,進而形成地裂引起建筑物特別是輕型建筑物的破壞。地下水升降變動帶內由于地下水的積極交替,會將土層中的膠結物———鐵、鋁成分淋失,土層失去膠結物將造成土質變松、含水量孔隙比增大,壓縮模量、承載力降低,給巖土工程基礎選擇、處理帶來較大的麻煩。地下水位的降低多是由于人為因素造成的,如集中大量抽取地下水、采礦活動中的礦床疏干以及上游筑壩、修建水庫截奪下游地下水的補給等。地下水的過大下降,常常誘發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以及地下水源枯竭、水質惡化等環境問題,對巖土體、建筑物的穩定性和人類自身的居住環境造成很大威脅。水文地質勘察的決定因素:巖石的裂隙性和土的孔隙性是巖石和土區別于混凝土鋼材等人工材料的主要特點,也是決定水文地質條件的主要因素,所以分析巖石的裂隙性和土的孔隙是做好水文地質勘察的主要工作內容之一。巖石的裂隙性裂隙的成因多種多樣,巖石和裂隙合在一起統稱為“巖體”,并將其中的裂隙概化為“結構面”。顯然,結構面是巖體中最薄弱的環節。搞清結構面的產狀、參數和分布,是水文地質勘察設計的重點。也是難點。巖體中的地下水是沿著巖體中的裂隙和洞穴流動的,隨著裂隙和洞穴的形態和分布的不同,有脈狀裂隙水、網狀裂隙水、層狀裂隙水、洞穴水等不同的地下水類型,這些不同類型的裂隙地下水對巖土工程勘察的影響是各不相同的。
總結
在不斷進步的巖土工程勘察技術的時代,隨著勘察工程建設的發展,新的問題層出不窮,一些新的措施也會應運而生。巖土工程勘察是一項工程基礎性工作,涉及的對象和范圍很大,且涉及的勘察內容很多而且十分復雜,巖土工程勘察的手段是間接的、非直觀性的。提高勘察和工程設計水平,充分利用基礎地質資料,全面掌握巖土工程有關的規范、規程,我們必須要加強理論學習,并且要重視規范、規程的學習,掌握最新的技術,提高我們的工作質量。勘察工作者應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高度責任心和使命感,只有全面掌握巖土工程方面的規范、規程,才能在實際工作中認真細致地開展工作,在實踐中注意積累經驗,不斷總結提高,精心勘察、精心分析,提出資料完整、真實準確、評價正確的勘察報告。應抓住當今建設領域快速發展的大好時機,認真研究新情況,不斷解決新問題,加強創新,探索勘察新技術,為我國經濟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參考文獻
[1]GB 50021-2001巖土工程勘察規范[S].
[2]李清之,潘廣燦.巖土工程勘察相關問題淺析[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