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械工程》的前身是創刊于1979年的《湖北機械》,1983年更名為《機械工程》。經原國家科委批準,1990年主辦單位變更為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同時成為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會刊,其主管單位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1992年更名為《中國機械工程》,1998年由雙月刊改為月刊,2002年改為半月刊,2024年變更為月刊。經過30余年的努力,本刊從一份地方性期刊成長為優秀的全國性期刊,直至發展為名牌期刊。曾先后獲評:全國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中國期刊方陣"雙高期刊"(高學術水平、高知名度)、國家期刊獎(連續三屆)、中國百種杰出學術期刊、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全國百強科技期刊(連續三屆)、湖北十大名刊、湖北十大名刊成就獎、湖北省出版政府獎、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類二等獎等獎項。國外著名檢索系統如EI Compendex、 Scopus、AJ、Inspec/SA、CA 、CSA、JST 等均收錄本刊;入選的國內重要檢索系統包括: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RCCSE中國權威學術期刊(A+)、世界期刊影響力指數(WJCI)報告(Q2區)等。
《中國機械工程》以反映中國機械工程領域的重大學術進展、報道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系統的最新學術信息、傳播重大機械科技成果、不斷跟蹤世界機械工程最新動向、注重完善機械科技人員的知識結構為主要內容;以探尋學科發展趨勢、促進學術成果交流、提高科技人員素質、推動企業科技進步為辦刊宗旨;以“機械基礎工程”、“智能制造”、“可持續制造”、“先進材料加工工程”、“服務型制造”、“增材制造”等為主要欄目;以深內涵、廣視野、強應變、高品位、厚基礎為辦刊特色。
《中國機械工程》第六屆編委會由23位兩院院士和126位本領域知名專家共149位組成,第一屆青年編委會由29位優秀青年學者組成。正是在權威性、專業性極高的編委會的主持下,《中國機械工程》雜志得以反映中國最新的高水平機械科技成就,指引中國機械工程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
《中國機械工程》雜志不僅得到學術界的認同,而且受到工業界的信任。由東風汽車公司等大中型機械工業企業和清華大學等國內著名院校組成本社第四屆董事會。董事單位不僅給雜志的出版提供了重要的支持,而且與雜志社進行著富有成效的合作。
《中國機械工程》自創刊以來,牢記科技期刊的使命擔當,堅持自己的辦刊方針和特色,圓滿完成了歷年報道任務,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行業科技創新和發展作出了貢獻,在業內形成重大影響。近年來,《中國機械工程》瞄準國家制造戰略,圍繞學科重點和熱點、國家重大工程組織報道,并積極推進媒體融合工作,內容和傳播兩翼并舉的知識服務新模式得到廣大讀者的充分肯定,品牌影響力不斷提高。
編輯部地址是湖北工業大學772信箱。
郵發號:38-10。
出版地:湖北省
主編:林忠欽
編委會成員:
丁 漢*
丁華鋒
于天彪
馬炳和
王 雪
王文濤
王立平
王永青
王成勇
王華明*
王軍強
王時龍
王國彪
王寶雨
王樹新*
王乾廷
王新云
尤 政*
毛 明*
孔祥東
鄧宗全*
石照耀
葉 鑫
史鐵林
馮毅雄
鞏水利
朱 勝
朱 荻*
華 林
劉 勝
劉 強
劉志峰
劉戰強
齊二石
江平宇
孫玉文
孫守遷
嚴新平*
李 剛
李大勇
李方義
李永兵
李光耀
李先廣
李滌塵
李繼保
楊華勇*
楊兆軍
吳崇建
邱紹峰
冷勁松*
宋征宇
宋愛國
張 偉
張 潔
張義民
張衛華
張彥敏
張憲民
張健民
陸 辛
陳 光*
陳 新
陳文華
陳學東*
陳學東
陳明君
陳雪峰
陳超志
苑世劍
苑偉政
范大鵬
林 峰
林忠欽*
邾繼貴
周仲榮
周華民
周曉勤
鄭 力
單忠德*
居冰峰
孟永鋼
趙 繼
趙 韓
趙國群
鐘志華*
段桂江
洪 軍
段吉安
姜 潮
姜 瀾
姚振強
姚倡鋒
秦大同
袁巨龍
袁成清
袁松梅
聶 宏
桂 林
賈振元*
顧劍鋒
倪中華
徐 兵
徐西鵬
殷國棟
高 亮
高 峰
高鎮海
郭萬林*
郭東明*
席軍強
訚耀保
涂善東*
陶 飛
黃 田
黃傳真
黃慶學*
黃海鴻
曹 健
曹華軍
董仕節
韓 旭
喻海良
程 軍
傅玉燦
焦宗夏
湛利華
詹 梅
雒建斌*
譚建榮*
戴一帆
戴建生
瞿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