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工程學報》投稿須知
《林業工程學報》是南京林業大學主辦的全國性林業工程類學術刊物,于 2016 年創刊。 其辦刊宗旨為:以精品化、國際化為向導,重點報道木材科學與技術、林產化學加工、生物質能源與材料、林業裝備與信息化、森林工程與土建交通、家具設計與制造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和最新進展,大力促進林業工程學科的科研創新和學術交流 , 培養高層次林業工程人才,積極推動我國林業工程學科向更高水平發展,努力把本刊辦成林業工程學科學術研究成果展示的窗口與學術交流的平臺。 本刊堅持正確的報道導向,為保證稿件質量,根據國家有關標準和本刊實際,特制定本稿約。
1 稿件具體要求
1.1 基本要求
論文應有一定的創新性、科學性、邏輯性和可讀性,要求內容充實,數據可靠,論點明確,文字精練。一般應為部省級以上基金項目論文,非基金項目論文原則上不接受。論文字數在 5 000~8 000 字(綜述應在萬字以上)為宜(包括中英文摘要,圖、表,參考文獻)。
1.2 書寫順序
題目(題目應簡潔、明確地反映研究成果的實質及特點,字數一般不超過 20 字),作者姓名、單位(署名順序按對文章貢獻大小排列。如作者不是同一單位,可分別在姓名右上角標注 1 、 2 等,并在作者單位前分別標上相應的序號,單位之間用分號 “ ; ” 隔開),中文摘要,關鍵詞( 5~8 個),中圖分類號,英文摘要,正文,致謝(可選),參考文獻。
1.3 作者簡介(在論文首頁以腳注注明)
來稿請注明基金項目,第一作者的性別、職稱、學位、研究方向和 E-mail 。如有通信作者的,請注明性別、職稱、學位等狀況。
1.4 摘 要
寫好摘要十分重要,對讀者的引用和提升論文影響力有極大幫助。本刊要求作者提供報道性摘要,相當于論文內容的簡介。論文摘要的基本結構應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結果、結論4個部分內容。應具有獨立性和自明性,即不閱讀全文,就能獲得必要的信息,字數應在 400~500字。中文摘要的目的部分不要寫成背景介紹。
英文摘要要求提供詳細摘要,不要求與中文摘要完全對應。英文摘要所提供的信息必須是完整的,目的是使看不懂中文的讀者,只需要通過英文摘要就能對論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包括簡單的背景說明),解決問題的主要方法、過程,及主要的結果、結論和文章的創新、獨到之處,有一個較為完整的了解。因此,英文摘要應避免過于籠統的、空洞無物的一般論述和結論。要盡量利用文章中的公式、圖表來闡述方法、過程、結果和結論,這樣做不僅論述言之有物、有根有據,而且便于讀者全面了解作者的研究工作。描述作者的工作一般用過去時態,但在陳述由這些工作所得出的結論時,應該用現在時態。一般都應使用動詞的主動語態。英文摘要字數400詞為宜。
1.5 前 言
前言要交代研究背景,并之前相關研究的結果進行簡要概述并標注出參考文獻,引出本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要解決的問題。前言部分應少分段,不出現圖、表、分子式和化學式等。論文的前言部分不編號。文字應盡可能的簡明扼要。
1.6 正文層次標注
層次標題應簡短明確,各層次一律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號,不同層次的數字之間用下圓點“.”相隔,最末數字后面不加標點,如:“1”;“2.1”;“3.1.2”,一律左頂格。
1.7 外文、計量單位及符號
論文中的外文及符號要求區分文種、正斜體、上、下角和大、小寫,動植物及微生物名稱在正文中第一次出現時,須加注拉丁文學名(斜體)。計量單位及符號按GB 3100~3102—1993的規定執行,不得使用已廢除的單位,行業單位需轉換成標準單位使用。正文中的公式要求:變量是斜體,單位正體,數字下標是正體。
1.8 圖、表
圖、表應具有自明性,其內容要與正文相呼應,并附相應的英文對照,圖、表需出現在相對應的說明文字下方。圖應精心設計,大小適中,圖題置于圖下,一幅圖若有若干幅分圖時,均應編分圖號,分圖號用a)、b)等表示,并按順序編排。發排時所有曲線圖要提供可修改的矢量圖(矢量圖,后綴是eps,PDF,OPJ,VSD,CDR,Execl,dwg,CAD,emf等格式)。表格設計要合理,一律用三線表(必要時可加輔助線),表題置于表上。表內數字小數位上、下對齊,相鄰欄內的數字或內容相同時應一一列出,而不能用“同上”、“同左”……。表內“空白”代表未測或無此項,“–”代表未發現,“0”代表實測結果為零。結構式不應夾雜于行文中,而應以適當的化學名稱或分子式書寫,行文中的分子式應寫成一行。
1.9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必須標全并注意引用國內外核心期刊及本刊的最新文獻,以公開發表的、作者親自閱讀的文獻為限,并由作者對照原文一一核實。中文期刊論文參考文獻(包括學位論文)需加英文對照(英文作者姓氏要全大寫,名縮寫),無英文標題的文獻不宜列入參考文獻。所有文獻都需注明DOI號。研究性論文的參考文獻數量至少15篇,綜述性論文的參考文獻不少于35篇,并應含有一定比例的外文文獻。有關標準、教材、科普讀物、報紙等一般不列入參考文獻。格式按GB/T 7714—2015的規定,采用順序編碼制。在正文引用處右上角用方括號標出文獻序號。
2 投稿約定
2.1 采用在線投稿查稿,網址http://lygcxb.njfu.edu.cn/。投稿成功后 , 請隨時登錄本刊網站,在 “ 作者投稿查稿 ” 中查看稿件狀態。稿件處理結果在 3 個月內通知作者。
2.2 稿件經編輯部初審后送 2 位專家審閱,之后編輯部將審稿意見反饋給作者,對于擬發表的稿件,作者應根據審稿人和編輯部的意見對稿件進行修改,在指定時間內修回。修改后的稿件統一由編委會終審后再進行排版印刷(稿件一經發排,不得擅自修改或變更作者署名,且一般不得對文稿進行增刪)。稿件定版后通知作者繳納版面費,來稿一經發表,按篇酌付稿酬,并贈送當期樣刊 2 份。
2.3 來稿文責自負,請勿一稿多投。編輯部對來稿有權作技術性和文字修飾,但實質性內容的修改須征得作者同意。
2.4 凡本刊發表的文章將進入國內外相關數據庫并在互聯網上運行,其作者著作權使用費與本刊稿酬一次性給付。如作者不同意將文章編入相關數據庫,請在來稿時聲明,本刊將做適當處理。
3 聯系方式
地址:南京市龍蟠路 159 號《林業工程學報》編輯部 郵政編碼:210037
電話:025–85427227,85427298; 傳真:025–85427298
在線投稿:http://lygcxb.njfu.edu.cn/; E-mail:lygcxb@vip.163.com
目前欄目是:有木材科學與低碳利用、林產化學與綠色利用、生物質材料與能源、林業裝備與智能化、家具工程與智能制造等。。
郵發號:28-103。
辦刊宗旨:以精品化、國際化為向導,重點報道木材科學與技術、林產化學加工、生物質能源與材料、林業裝備與信息化、森林工程與土建交通、家具設計與制造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和最新進展,促進林業工程學科的科研創新和學術交流,培養林業工程人才,推動中國林業工程學科發展,努力把該刊辦成林業工程研究成果展示的窗口與學術交流的平臺。
主編:蔣劍春
編委會成員:
《林業工程學報》編委會名單
Editorial Committee of Journal of Forestry Engineering
主任委員:勇 強
學術顧問:宋湛謙 李 堅 曹福亮
副主任委員:蔣劍春 尹佟明 儲富祥 吳義強 劉守新 杜官本 傅 峰 周永紅
主 編:蔣劍春
副主編:吳義強 杜官本 勇 強 趙茂程 許 鳳 謝延軍 呂建雄 余 雁
孫慶豐 梅長彤 周宏平 楊 平 王 飛 徐 偉 徐 勇
編 委(以姓氏筆畫為序):
于文吉(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 于志明(北京林業大學) | 于海鵬(東北林業大學) |
王 飛(南京林業大學) | 王雙飛(廣西大學) | 王石發(南京林業大學) |
王成毓(東北林業大學) | 王春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 王清文(華南農業大學) |
王喜明(內蒙古農業大學) | 王小慧(華南理工大學) | 尹佟明(南京林業大學) |
左宋林(南京林業大學) | 馮 鵬(清華大學) | 司傳領(天津科技大學) |
呂建雄(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 朱良寬(東北林業大學) | 任海青(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
伊松林(北京林業大學) | 劉 英(南京林業大學) | 劉守新(東北林業大學) |
劉盛全(安徽農業大學) | 許 鳳(北京林業大學) | 孫慶豐(浙江農林大學) |
杜官本(西南林業大學) | 李 巖(同濟大學) | 李立君(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
李延軍(南京林業大學) | 李賢軍(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 李建章(北京林業大學) |
李海濤(南京林業大學) | 李淑君(東北林業大學 | 李湘洲(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
李新功(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 楊 平(南京林業大學) | 肖 睿(東南大學) |
時君友(北華大學) | 吳 慧(福建農林大學) | 吳義強(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
邱 堅(西南林業大學) | 邱仁輝(福建農林大學) | 余 雁(福建農林大學) |
閔斗勇(廣西大學) | 宋文龍(東北林業大學) | 宋永明(東北林業大學) |
宋國勇(北京林業大學) | 張文標(浙江農林大學) | 張軍華(南京林業大學) |
陳禮輝(福建農林大學) | 陳志?。|北林業大學) | 陳尚钘(江西農業大學) |
林金國(福建農林大學) | 金永燦(南京林業大學) | 周永紅(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
周宏平(南京林業大學) | 周建波(哈爾濱林機所) | 周建斌(南京林業大學) |
周曉燕(南京林業大學) | 鄭志鋒(廈門大學) | 趙茂程(南京林業大學) |
胡傳雙(華南農業大學) | 段文貴(廣西大學) | 勇 強(南京林業大學) |
徐 偉(南京林業大學) | 徐 勇(南京林業大學) | 徐信武(南京林業大學) |
徐俊明(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 徐朝陽(南京林業大學) | 徐惠榮(浙江大學) |
徐道春(北京林業大學) | 卿 彥(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 高振華(東北林業大學) |
黃 彪(福建農林大學) | 黃超伯(南京林業大學) | 梅長彤(南京林業大學) |
曹金珍(北京林業大學) | 彭 鋒(北京林業大學) | 蔣建新(北京林業大學) |
蔣劍春(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 傅 峰(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 儲富祥(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
謝延軍(東北林業大學) | 雷 洪(西南林業大學) | 闞江明(北京林業大學) |
潘 暉(南京林業大學) | 戴向東(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 魏 洋(南京林業大學) |
特邀海外編委:
Adam Fraser Lee(澳大利亞皇家理工大學) | Jack Saddler(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 |
Orlando Rojas(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 | 戴春平(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 |
龔 蒙(加拿大新不倫瑞克大學) | 小松幸平(日本京都大學) |
王思群(美國田納西大學) | 吳清林(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 |
張繼雷(美國密西西比州立大學) | 肖惠寧(加拿大新不倫瑞克大學) |
杉山淳司(日本京都大學) |
主任委員:勇 強(兼任) 副主任委員:黃超伯 彭 鋒 卿 彥 陳志俊 劉 鶴
青年編委(以姓氏筆畫為序):
萬才超(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 王小青(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 王小英(華南理工大學) |
王漢坤(國際竹藤中心) | 王永貴(東北林業大學) | 王 奎(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
文甲龍(北京林業大學) | 方志強(華南理工大學) | 甘文濤(東北林業大學) |
左迎峰(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 盧 蕓(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 業巧林(南京林業大學) |
帥 李(福建農林大學) | 白 龍(東北林業大學) | 劉 偉(中南大學) |
劉珍珍(華南農業大學) | 劉煥榮(國際竹藤中心) | 劉 鶴(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
閆 磊(北京林業大學) | 孫偉圣(浙江農林大學) | 孫卓華(北京林業大學) |
李 偉(東北林業大學) | 李明飛(北京林業大學) | 楊 龍(西南林業大學) |
楊勝祥(浙江農林大學) | 吳偉兵(南京林業大學) | 吳 強 (浙江農林大學) |
吳 燕(南京林業大學) | 何帥明(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 余養倫(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
汪鐘凱(安徽農業大學) | 張文華(南京林業大學) | 張代暉(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
張彥華(東北林業大學) | 張超群(華南農業大學) | 張慧春(南京林業大學) |
陳文帥(東北林業大學) | 陳閣谷(北京林業大學) | 周 亮(安徽農業大學) |
周曉劍(西南林業大學) | 荊 宇(南京林業大學) | 袁同琦(北京林業大學) |
夏常磊(南京林業大學) | 徐 婷(天津科技大學) | 高麗坤(東北林業大學) |
高 強(北京林業大學) | 黃申林(南京林業大學) | 黃曹興(南京林業大學) |
符啟良(南京林業大學) | 彭新文(華南理工大學) | 蔣少華(南京林業大學) |
韓景泉(南京林業大學) | 竇 爍(東北林業大學) | 廖光福(福建農林大學) |
熊燃華(南京林業大學) | 潘明珠(南京林業大學) | 薛智敏(北京林業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