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當前社會發展下環境治理水平不斷提高,為保證土壤環境治理的有效性、合理性,開展環境監測是非常重要的。文章對當前土壤環境監測技術特征進行分析,并探討土壤環境監測技術應用與發展策略。
關鍵詞:土壤環境;環境監測;監測技術;中外監測
1中外土壤環境監測技術的分類及特點
土壤環境監測主要分為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及土壤環境污染監測。土壤環境質量監測指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來對土壤環境質量進行監測,監測數據包括環境質量具體問題、變化趨勢和規律等;土壤環境污染監測指對土壤各類有機污染物、金屬、病原菌、農藥的來源及污染水平進行監測,通過監測得到相應的土地污染程度和變化趨勢相關數據。土壤環境監測技術有以下特點:第一,綜合性,檢測對象包括農用地及非農用地等多種土壤,并對監測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實現綜合應用;第二,連續性,土壤環境監測技術可連續對同一片土壤進行動態監測,為后續治理提供強大的數據支持;第三,追蹤性,在監測出一片土壤可能出現的問題后,可開展進一步的追蹤監測并對得到的數據進行后續處理。
2中外土壤環境監測技術應用分析
2.1化學成分分析方法
應用鉆進方法可以獲得土壤的樣本,例如施工水平井就可以采集到深層次的土壤樣本,這對于后期的土壤物理成分和化學成分分析具有支撐作用。伴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應用全方面的物理化學結合方法,例如化學當中的電感耦合離子質譜方法、激光熔蝕方法、成分分析方法,可以對土壤當中的污染成分進行高精準的確定,例如通過離子體質譜方法可以對土壤當中的痕量元素進行精準確定,精度高達0.01‰。應用這種方法可以對土壤當中的復雜化和作用進行全面的探知,成本也比較低,在未來結合深層次的鉆進技術,還可以不斷提高土壤環境監測的有用性。
2.2生物監測技術
在當前生態環境污染問題中,土壤環境的污染問題十分嚴重,會對很多生物產生間接影響。比如對人體、農作物和表層水帶來傷害,應用生物監測方法進行土壤污染的監測,通過觀察微生物所產生的變化,了解當前土壤污染程度。具體監測方法如下:第一,植物監測方法。采用一定的指標植物對土壤污染程度進行監測,如果在土壤中發現了污染物質,植物也會因此受到污染,隨之產生病癥變化,即生理代謝異常性反應。比如植物葉片出現傷斑,植物表面水分蒸騰率降低或生長發育能力下降。第二,動物監測方法。采用指標動物對土壤污染程度進行監測,比如使用蚯蚓,一旦土壤中農藥成分過多,或者有鉛類污染物存在,土壤內的蚯蚓就會受到影響,其體內鎘濃度受土壤鎘濃度的變化而變化,了解蚯蚓體內鎘濃度就能得知目前土壤污染程度。第三,微生物監測方法。按照微生物群落變化情況了解土壤污染程度,最常見的污染就是來自于人類的排泄物和污水灌溉。分離并計算土壤內的細菌和霉菌,按照微生物的群系結構和微生物數量變化情況就能對土壤污染進行客觀評價。
2.3現場快速分析技術
現場快速分析技術主要作用于在無機重金屬的分析當中,具體包括免疫分析法、激光誘導擊穿光譜法、生物傳感法等,其中激光誘導擊穿光譜法是一種新型的激光燒灼法,高功率的激光能夠讓土壤發生電離氣化現象,形成高溫電漿,輻射離子光譜和原子,再通過分析光譜圖來測定樣品的組成結構和濃度。此種技術的優點是能夠實現大規模采樣,得到的數據具有時效性,可避免大量在人工采樣、樣品輸送和處理儲存上面消耗的人力及財力,以降低監測成本。
2.4痕量分析方法
土壤當中的主要污染源是一些重金屬,雖然這些物質濃度比較低,但是長期存在會給土壤帶來非常嚴重的危害,造成農作物的毒素含量上升,農業生產受到負面的威脅。例如電池釋放出來的一些有機毒物,代謝時間超過50年,會嚴重危害人畜生命。采用LCP-ms對土壤當中的這些重金屬有害物質進行高精度的分析,不僅可以提高污染源控制的全面性,還可以起到前瞻性預防的作用。按照該數據分析結果可以對污染物的排放源進行確定,通過現場找尋方法探明污染物的類別。
3土壤環境監測技術發展策略
3.1全面完善土壤環境標準體系和管理制度
健全土壤環境標準體系和管理制度是推進土壤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第一,加快出臺配套政策,督促地方政府履行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的監管責任,完善污染源頭預防、健康風險評估、土壤分類分級管控、污染責任人認定、環境損害賠償、土壤修復和再利用、治理基金管理、考核目標評價、排污許可證等具體實施要求。第二,針對土壤污染來源貢獻較大的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固體廢物污染,結合農業生產、城市規劃制定系統性的法規,建立好土壤污染物有害物質名錄、污染企業名錄、土壤改良劑登記制度。第三,提速推進土壤相關環境標準和多領域環境數據共享標準制修訂,增加土壤風險管控標準中的污染物種類,深入研究土壤環境基準、土壤修復目標值,基于生物有效性和人體可給性的土壤風險評估,進行人群土壤暴露參數健康風險評價等[1]。
3.2提高土壤監測技術水平
第一,優化土壤監測制度,若要將土壤環境監測工作落到實處,需要針對監測工作體系和制度進行調整和改進,確保其達到科學化、精細化和全面化,進而確保監測工作的順利進行,為后續的土壤環境治理和修復提供準確的數據。第二,改進土壤環境監測技術,從樣品的采集和制備、實驗過程的質量控制和質量監控圖三個方面來提升監測技術。樣品采集和制備階段要遵循等量、隨機的原則,避免二次污染,正確嚴謹的給樣品進行編號,而且需要分別對半揮發性、揮發性以及可萃取的有機物進行分析,避免污染物的交叉感染。
3.3土壤污染程度等級劃分
土壤污染程度是指侵入土壤的污物質對土壤成分及土體結構和性質的綜合影響程度,不僅指土壤成分和結構的變化程度,還包括土體強度、變形、滲透、腐蝕、吸附、酸堿度、氧化還原、生物養分、毒性等的變化程度,具體視土壤污染程度評價的目的而定。對于農用地土壤,宜側重于土壤化學成分評價;對于建設用地,宜側重于土體強度、變形等力學性質評價。確定土壤污染程度時,應首先分別計算出每種致污物質所引起的土壤成分、結構和各種性質指標變化的變化率(污染前后指標的差值與污染前指標值之百分比)。然后,分別計算各指標變化率的平均值,再計算各指標平均變化率的加權平均值。所得結論均需再多次試驗取樣綜合計算,方可得出有參考價值的數據。
結語
綜上所述,有效治理土壤環境污染問題需要相關工作者在了解土壤監測分類及特點的基礎上,具體學習化學分析技術、生物監測技術、快速分析技術等方法,保證土壤環境監測的有效性,適當采取一種或多種監測手段,為土壤環境治理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張海靜,顧永絡.淺析土壤環境監測技術[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5,000(027):233-233.
推薦閱讀:環境工程發sci論文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