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隨之社會的快速運轉,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勢嚴重,環境污染問題帶來的“后遺癥”,為人們敲響了警鐘。如果我們能將垃圾合理投入分類, 通過回收再利用,不僅僅能夠有效節約資源,而且能夠有效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因此,本文立足于培養小學生校園垃圾分類良好習慣為研究對象,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討,以求經過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引導孩子們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形成良好的文明習慣,使其終身受益。
一、增強學生的環保節約意識
目前,人類面臨著大氣和水污染、森林遞減導致土地荒漠化、全球化氣候變暖、生物多樣化物種減少等諸多問題,環境保護迫在眉捷。因此,我們要重視起來,首要任務環保保護要從娃娃抓起,讓小學生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教師要持之以恒地進行環保教育,定期開展相應的環境保護和節約資源的實踐活動,從而學生從小提高環境保護的覺悟,樹立正確的環保觀念和意識,增強環保社會責任心,使他們真正成為學校的環保小衛士。另外,教師首先要以身示范,做好學生的表率和榜樣,在教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體現環保節約的意識。例如,教師可以開展以環保為主題的班會活動進行宣傳教育。構建愛“我家園,保護環境”的濃郁動氛圍,并注意將現實生活環境問題、能源危機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聯系起來,加深孩子們對環保及資源節約的認識,進而促進學生積極投身參與環保實踐活動。又如,小學生食堂經常出現剩飯剩菜,浪費掉很可惜。所以教師要以身作則并監督學生們根據自己飯量適當或少盛飯菜,如果不夠還可再去添加飯菜,杜絕浪費。再如,在教育公共資源和環境方面,有時往往會出現教室已經沒有人了,卻還開著燈,引導學生在平時生活中隨手關燈、擰緊水龍頭,從而能夠節約用水用電,并且在公共場所不亂丟垃圾紙屑,將環保節約意識根植于小學生的心里,從而使他們內化為自己良好的文明習慣。
二、教會學生垃圾分類的方法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故而,教師要以人為本,教給孩子正確地垃圾識別方法是很重要的,而且在這一過程中,除了要求小學生家庭與學校生活要知行合一,從學習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中,培養和增強他們垃圾分類和環保節約的理念。還要讓學生學會如何正確地對垃圾進行分類和投放。教師尤其要都會孩子識別投放不同的垃圾桶,并告之他們在校園、生活小區及很多公共場所一般都會安置一對垃圾桶,桶上也都會有“不可回收”與“可回收”的標志或字樣。而還有一些沒有標志和字樣的垃圾桶,則用顏色來辨識是否回收。例如,黃色垃圾桶代表“不可回收”,而綠色垃圾桶則是“可回收”,若還有紅色的垃圾桶是要求單獨投放對人身和環境有害的垃圾。教師為了避免紙上談兵,可以在課余時間,組織和開展垃圾投放分類的實踐活動。教會學生們如何將廢舊報紙、紙盒紙張、塑料袋子、舊衣物、塑料瓶等進行分類,投放進相對應的垃圾桶中。此外,教師還要培養學生珍惜和節約資源能源的意識,讓學生懂得其中生活中的一些垃圾廢品還可積累成多送到廢品收購站換取零花錢。
三、校園開展變廢為寶實踐活動
美國環境學家內貝爾曾提出了,我們生活中的垃圾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它們有著潛在的原料資源利用價值,完全可以在生活中充分發揮其作用。這樣,如果將可回收垃圾進行無公害化處理,不但減少垃圾帶來對環境的污染,而且節約了資源,我們何樂而不為呢?因此,在校園有效展開將垃圾變廢為寶處理十分的有意義。首先,低碳手工制作品。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一些衣物都變小不能穿了,這時,可以使它們大顯身手,可將變小的衣服通過手工制作成經常要用的東西。例如,低碳文具包、書包等。這些低碳制作品不僅方便于生活,而且省錢不易壞,一舉兩得的妙用。其次,對廢紙的回收利用。在平時學習生活中,學生的一些作業本用完就會丟掉,甚至一些學生寫錯一個字都會將紙張從本上撕下來,這樣造成了很多浪費。教師一方面可以教導學生不可隨意浪費紙張,而且可以利用寫完的作業本背面當作草稿。另一方面,教師還可利用廢紙箱同孩子一起制作一個“廢紙回收箱”。每個月將學生的廢紙收集起來賣掉換錢當作班費。另外,還可以將一些較小的廢紙精心設計制成裝飾品,來使教室和校園更加美麗。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環境保護一直是社會熱議的話題,也更加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學校和家長應注重提高孩子的環境保護道德認識,注重引導和培養孩子對垃圾分類的學習,在校園中有效開展垃圾分類回收的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和體驗實踐活動,逐漸讓孩子在學校生活中養成分類投放垃圾良好的文明道德習慣。
參考文獻:
[1]章振樂. 校園發起“垃圾分類”——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富春第七小學垃圾分類紀實[J]. 環境教育, 2018, No.212(08):35-36.
[2]田甜, 曹月鵬. 徐州市小學生對日常生活垃圾分類認知度的調查與分析[J]. 大家健康旬刊, 2014(10):373-373.
推薦閱讀:垃圾分類論文能投sci期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