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山西省委、省政府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高起點謀劃生態治理頂層設計,高質量推進綠色產業發展,多舉措推動重點領域節能減排,多領域強化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全方位完善體制機制保障,在推進縣域生態治理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但同時也要看到,山西資源型縣域生態治理過程中仍然存在生態治理歷史欠賬多、生態文明建設機制不夠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的示范效應發揮不充分等問題。為此,需要通過進一步落實好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好綠色轉型、踐行好最嚴格標準、構建好生態文明建設機制、樹立好一批資源型縣域生態治理的榜樣等措施,提升資源型縣域生態治理能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長效運轉。
〔關鍵詞〕 資源型縣域;生態治理;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山西省委、省政府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同志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推進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戰略舉措來抓實抓細,在推進縣域生態治理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特別是資源型縣域,如孝義市和朔州市平魯區被確定為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這些縣(市、區)立足本地區實際,全面推動制度創新、生態保護、產業轉型和環境治理等工作,生態治理成果凸顯,為其他類似的資源枯竭型城市、資源依賴型地區、欠發達縣域開展生態治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益的經驗借鑒。
一、山西資源型縣域生態治理的主要做法
山西資源型縣域的產業大多以煤炭、焦炭、鋼鐵、化工為主導,由于前期粗放式的發展導致環境污染比較嚴重,生態治理難度較大。近年來,山西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扎實推動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實施以清潔生產為重點的環保提標改造,實現污染物超低排放,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同時引導群眾踐行低碳環保理念,簡約綠色生活,生態治理成效明顯,取得了不少值得總結借鑒的經驗。
(一)高起點謀劃生態治理頂層設計
堅持生態立縣戰略,不斷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全面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將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事業科學統籌,積極探索符合本地區實際的生態治理模式,初步實現了讓綠色成為美麗底色的目標。如孝義市確立了生態治市、綠色治市戰略,堅持“1+N”政府引導模式,統籌推進全市生態文明建設深入開展,實現了生態文明建設與其他事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見效,走出了一條煤炭枯竭型城市生態治理新路子。
(二)高質量推進綠色產業發展
堅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結合經濟發展實際,創新能源管理模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資源利用方式不斷優化。同時,在調整落后產業、發展新興產業、支持綠色產業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綠色產業、生態經濟逐步成為促進高質量轉型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如朔州市平魯區全力打造綠色文旅產業體系,堅持“打文化牌、走生態路”,依托本區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全力打造工業文化、紅色文化、邊塞文化、田園文化等旅游品牌。全力推進5.5億元平朔礦區復墾綠化項目,打造國家級生態礦區,形成工業旅游新業態。
(三)多舉措推動重點領域節能減排
節能減排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山西各縣(市、區)都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在重點領域推行了行之有效的節能減排措施,有效促進了生態文明建設。如朔州市平魯區全面構建綠色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按照“穩煤、強電、促新”戰略部署,全面推進能源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穩煤”方面,大力推進億噸級煤炭基地穩量提質,嚴格落實去產能要求;“強電”方面,堅持火電、風電和光電板塊并舉,電站建設、電力通道建設和電力體制改革同步推進,大力推進千萬千瓦電力基地建設;“促新”方面,以平魯經濟技術開發區為載體,加快推進煤炭內陸港、機械制造等轉型項目建設,不斷提升非煤電產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推動工業“結構反轉”邁出堅實步伐。
(四)多領域強化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
針對采煤沉陷區治理等難點和痛點問題,不斷加大生態治理力度,全面打響了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總體生態環境質量獲得明顯改善,城鄉宜居水平不斷提高,民生幸福指數顯著提升。如孝義市立足功能定位,在采煤沉陷區治理中探索形成了搬遷“四結合”模式,即將采煤沉陷區治理與城鄉統籌相結合,將采煤沉陷區治理與產業轉型相結合,將采煤沉陷區治理與生態修復相結合,將采煤沉陷區治理與改善民生相結合,實現采煤沉陷區有效治理的同時提高民生幸福指數。
(五)全方位完善體制機制保障
堅持用規章制度為生態治理保駕護航,生態治理的長效機制不斷完善,形成了較為科學的生態治理制度體系,初步實現了生態治理在各領域各環節均有法律政策可依、有規章制度可循。一是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監督員制度、環保信息公開制度、生態保護聽證制度等,構建了促進公眾參與組織機制、優化決策輿論監督機制等。二是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社會經濟發展綜合評估體系,構建了導向明確的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考核機制。三是實行縣級領導包項目、包重點工程責任制,“三天一調度、一周一推進、半月一通報、一月一考核”,并成立督查組開展專項督查,用有效的制度和嚴格的考核辦法,探索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新型政績考核辦法。
二、山西資源型縣域生態治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山西資源型縣域生態治理雖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對照習近平同志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和“塑造表里山河生態美好壯麗形象”的目標,資源型縣域生態治理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形勢依然嚴峻
一方面,由于歷史上對于煤炭資源的過度開發和過分依賴,導致山西目前集生態脆弱、結構性污染和增長粗放于一體,生態治理歷史欠賬多,在轉型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生態環境壓力仍然很大,生態文明建設依然任重而道遠。另一方面,生態文明建設機制還需持續完善。一是當前全省事關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的地方立法和規章制度建設還相對滯后,距離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的標準還有不小差距。二是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財政、稅收及投融資等方面的政策機制還不夠健全,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資金支持和資源協調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三是部門協作機制不完善,協同推進工作的合力不夠強,政府主導、全員參與、部門協調的工作格局有待全面構建。
推薦閱讀:《生態經濟》關注全球生態經濟領域的熱點事件,喚起全民生態意識,傳播生態經濟知識,引起社會各界廣泛矚目,成為領導實施生態與社會可持發展戰略決策的參謀;企業通過保護、開發生物資源創造生態財富的助手;廣大讀者關心生態環境、營造生態家園的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