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地域性民居建筑具有生態旅游價值 黃土高原地區窯洞式建筑,熱帶山林地區干闌式建筑,草原地區牧民的氈房和帳房,青藏高原地區的藏族建筑以及北方漢族聚住區的庭院式建筑等,發展到今天這些建筑與自然環境融合一體,別具風情,不但成為了都市人熱衷向往的原生態世界,而且豐富了鄉村的旅游資源,更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地域建筑,建筑風格,建筑文化
地域性民居建筑能促進本地區的文化精髓得以繼承和發揚 民居建筑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最好載體。各地區的民俗民情及宗教信仰,留存至今的文化元素,都可以在民居建筑中有淋漓盡致的體現:四合院的建筑結構布局表達了中國傳統的倫理尊卑關系;客家土樓城堡式住宅具有著群居性和抵御性的特征;藏民建筑無論在形體結構上、色彩上、材料使用上以及內部功能布置上都有著鮮明的民族宗教思想意識;徽州的民居建筑無論在選址還是結構造型處處體現了儒家的文化思想。因此,地域性民居建筑是一段社會生活的縮影,也是社會文明的象征。
地域性民居建筑與自然生態資源系統關系密切 民居建筑所用的建筑材料,往往就地取材,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例如木材建筑、竹子建筑、石頭建筑、土木結合建筑以及蒙古包建筑等,都是充分利用當地資源,滿足人們的使用要求。人類的居住環境質量與建筑材料的使用、改造自然的程度息息相關。人類在消耗自然資源的同時,需要對自然生態資源更好的保護和建設,這樣既利于當代,又福祉后代,形成對自然生態資源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讓人居環境更加和諧。
目前,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地域性民居建筑的面貌及功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何使民居建筑的發展更具有時代性和地域性,這一點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且民風各異,地區間發展不平衡,民居建筑的演變也不一樣。例如相對封閉的高山雨林地區、高海拔地區,他們的民居建筑發展緩慢,功能簡單,相對原始;其他地區發展較快,從江南水鄉的民居建筑到北方的院落式建筑都有了幾千的傳承發展,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
中國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稱民居。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類型,出現最早,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由于中國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情況不同,各地民居也顯現出多樣化的面貌。
中國漢族地區傳統民居的主流是規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軸對稱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兩院,居中的正房體制最為尊崇,是舉行家庭禮儀、接見尊貴賓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內,以游廊相連接。北京四合院雖是中國封建社會宗法觀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體表現,但庭院方闊,尺度合宜,寧靜親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華北、東北地區的民居大多是這種寬敞的庭院。中國南方的住宅較緊湊,多樓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積長方形天井為中心的堂屋。這種住宅外觀方正如印,且樸素簡潔,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廣。
但隨著鄉村經濟的繁榮,地域性民居建筑也在翻新改造,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交織其中,已經影響了建筑地域性特色的發展,所以國家有關部門應該規劃指導地域性民居建筑的合理發展方向。
因此,在遍布鋼筋混凝土的現代城鎮建筑當中,地域性的民居建筑更需要發展,這是對中國傳統居住文化精神的一種傳承。建筑功能方面 地域性的民居建筑在設計過程中,要具有時代性和地域性,要不斷的完善建筑結構空間的布局,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的需求。
建筑技術方面 地域性的民居建筑應該利用一些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與當地材料資源相結合,在民居建筑的建設中廣泛采用環保、低碳、節能的建筑材料和技術措施,讓當地資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使當地民居更具特色。
建筑形象方面 地域性的民居建筑在結構體型、內外空間組合、立面構圖、細部與重點裝飾處理、材料的質感與色彩、光影變化等方面,需要充分運用地域文化的思想和元素,以便塑造地域性民居建筑的新形象。
地域性的民居建筑在建筑史中具有著重要地位,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縮影。因此,發展地域性的民居建筑,是對傳統居住文化精神的繼承和發展。當然,民居建筑需要因地制宜,更需要匠師們的精心設計,這樣,地域性的民居建筑才能做到與時俱進,與自然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