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從項目的前期方案設計到項目整體落地建成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如何在建筑外觀設計上既滿足多方審美要求,同時堅持設計師的設計初衷,并做到經濟、實用、美觀,賦予建筑外觀以合理的材質、成熟安全的技術措施,使得建筑外觀從口頭概念衍化為可見圖紙,最后還原到實際建造,以上是論文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還原;形式;材質;地域文化
1 項目概況
1.1 場地選址
某項目場地為平地,沒有高差,沒有需要保留的植物及建筑。東面計劃為本案二期用地,場地四面有城市道路。如圖1所示。
1.2 設計任務
擬在場地內布置住宅建筑約12萬平方米,約960戶居民;商務辦公建筑約7萬平方米,地下建筑約10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30萬平方米。
1.3 政府要求
在滿足各項規劃條件的基礎上,在外觀上充分體現地域文化特點的同時,展示建筑的現代感,強調建筑的公共性,盡量運用地方材料,在視覺上做到既厚重又輕靈。
1.4 業主要求
在滿足設計任務功能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做到既美觀又經濟,節約施工成本的同時能加快施工進度。分析:仔細分析以上任務以及需求,很顯然,從高新區政府方面實際上是提出了一個感性的形式問題,而這個形式問題面臨著“既+又”的一個矛盾體,這是我們將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從業主方面來說,提出的是理性的經濟技術性實施問題,也同樣面對著一個“既+又”的矛盾詞結合體,這是我們即將遇到的第二個難題,那么以下論述,就讓我們針對這兩個難題進行逐一的推理解決。
2 推理解決
2.1 感性形式問題
本項目處在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與歷史底蘊的地區,要在建筑形式上充分的表達中原的地域文化以及歷史沉積,從材質上來說,石材或者是仿石材料幾乎是不二之選。石材或者仿石材質展現出來的觀感,使它們成為了地方本土材質的代表。同時,石材或者仿石材料在彰顯建筑的公共性以及現代感上面,也有著相當多非常成熟的設計手法,那么焦點就在于如何表達視覺上既厚重又輕靈的感受了。在這個問題上,嘗試了兩種不同的手法:方案一:虛實相間。將實面與玻璃面在不影響室內功能的情況下,橫向或者縱向分別以一定的固定寬度互相間隔布置,采用化整為零的設計方法,將實體的過分的厚重感打破,力圖在厚重當中尋找一些輕靈的感覺,如圖2所示。方案二:將建筑體積作為一個實體,在上面破出若干個整齊的洞口,呈現出實中有虛的視覺感受。希望通過打破實體,來減弱厚重感,增加輕靈感,同時又不失整體性,如圖3所示。優劣比較:方案一的做法比較現代,不論是強調橫線條還是強調豎線條,都體現出輕靈的感覺,但是厚重感卻略顯不足,感受不到厚重的歷史積淀;方案二的做法以實為主,十分的厚重,體積感非常強,但是輕靈的感覺卻沒有,并且比較呆板,設計感比較弱。經過深入的思考,是否可以將兩個方案進行有機的結合,并且不僅僅從二維上來考慮問題,而是從三維上來進行變化呢?于是產生了第三個方案:方案三:將橫向與豎向的石材或仿石構件均旋轉90度,形成一個楔形朝外的建筑構件,保留了石材本身厚重感的同時,朝向外邊的楔形構件的鋒銳邊緣線又給人以挺拔,輕盈的視覺感受,同時在不同角度的日光照射下,構件上發生不同角度以及深度的陰影變化,讓整個建筑的外立面時刻隨著光線角度和強度的不同而變化著,彰顯既厚重又輕靈的同時兼具設計感和韻律感,如圖4所示。經過對細節的修飾以及對尺度的推敲,我們發現這正是我們想要的答案,用一個比較小的動作,巧妙且完美的解決了高新區政府方面提出的關于感性形式上的難題,準確的將設計要求還原到建筑的外立面形式上來,用圖像語言還原了文字語言的韻味,并且獲得了高新區政府方面的肯定以及贊賞。
推薦閱讀:智能建筑與智慧城市期刊可以評工程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