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空間結構對一個區域影響更宏觀、更長遠,是政府更好發揮規劃調控作用的重要領域。遼寧經濟地域系統的三大板塊——遼寧沿海經濟帶、沈陽經濟區、遼西北經濟區構成了遼寧空間劃分特征。促進沿海地區的開發開放,實現沈陽經濟區的資源整合和遼西北的突破,促進三大板塊互動發展,成為實現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和遼寧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選擇。
[關鍵詞]空間結構;優化;新動能
空間結構對一個區域影響更宏觀、更長遠,是政府更好發揮規劃調控作用的重要領域。總體發展戰略和各領域發展任務要空間布局相結合,今后政府規劃應更多地關注空間結構,而在產業結構、企業結構調整方面要更多地發揮市場作用。本文對遼寧區域空間結構進行歷史的和現實的梳理與評價,期望使遼寧的區域空間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進而打造遼寧振興發展新動能。
一、遼寧區域空間結構的演變
遼寧省空間區位比較典型的是根據區域自然環境和資源的空間差異來劃分,把遼寧分為4個部分:遼東半島區、遼河平原區、遼東山地丘陵區和遼西低山丘陵區。這種劃分更多地是從地理特點出發考慮空間布局劃分,而對各區域的經濟發展聯系幾乎忽略。從“九五”時期開始,遼寧省第一次把空間結構和區域經濟發展聯系起來,在第九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里提出了全省空間開發的“三區、一帶、海上遼寧”戰略。“三區”是指以沈陽為中心的遼中經濟區、以大連為中心的遼南經濟區、以錦州為中心的遼西經濟區。“一帶”是指沈大高新技術產業帶。“海上遼寧”是指包括近海水域、灘涂、退海荒灘、海岸線等在內的海洋產業開發建設。“十五”時期進一步提出了“三區、兩帶”的空間發展戰略。“兩帶”是指沈大經濟帶和沿海經濟帶。沈大經濟帶主要包括沈陽、鞍山、遼陽、撫順、本溪、鐵嶺、營口和大連八個地級市,沿海經濟帶主要包括大連、丹東、營口、錦州、葫蘆島。
這兩個戰略提出的空間開發構想是從全省區域開發的角度考慮的,是從區域經濟和空間布局協調發展的角度制定的戰略,為以后空間布局戰略的完善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基礎。但是從戰略內容上看,這個空間劃分方案對于落后地區考慮的不夠,對于發展差距關注較少;戰略對于沿海地域作用認識的不充分,對于沿海和腹地的互動內容和互動方式認識的不夠;大連、營口等核心城市被重復劃分,反而難以發揮其對周圍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也不利于城市功能定位。從實施手段上看,缺少有效實施的方法和途徑。
隨著東北振興戰略的提出,遼寧經濟發展的功能定位越來越明晰,在空間布局上“十一五“規劃提出了“中心城市帶動、三大板塊互動、沿海五點一線”的總體發展格局。三大板塊的劃分與前期的“三區”戰略基本一致,是全省區域經濟空間格局的客觀反映。“五點一線”是遼寧在“十一五”時期首次提出來的發展戰略,它由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遼西錦州灣沿海經濟區、遼寧(營口)沿海產業基地、遼寧丹東產業園區和大連花園口工業園區五大區域和一條貫通全省海岸線的濱海公路組成。
“五點一線”發展戰略是原有的“海上遼寧”戰略的延伸,是更加充分發揮臨海臨港區位優勢的空間開發發展思路的具體體現。但是這時候的思路還僅僅是一個新區域的開發方向,在與三大板塊協調發展方面還沒有成熟的想法。“五點一線”建設隨后演變成29處重點開發區域的沿海經濟帶,2009年批準實施“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戰略”,明晰了遼寧按照“一核、一軸、兩翼”的空間開發概念實施沿海地區開發。2008年遼寧省將逐漸成型的中部城市群確定為沈陽經濟區,更深層次地把以沈陽為中心的周邊8個城市的資源進行整合發展,建設成中國最重要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同年,在沿海經濟帶和沈陽經濟區明晰了發展思路并大規模建設時,為了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協調區域發展,省委省政府適時提出了“突破遼西北”戰略,將目光關注到經濟發展基礎薄弱、生態環境差的遼寧西部和北部地區。
至此,遼寧經濟地域系統的三大板塊——遼寧沿海經濟帶、沈陽經濟區、遼西北經濟區構成了遼寧空間劃分特征,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戰略、沈陽經濟區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戰略和”突破遼西北”戰略構成遼寧省區域經濟發展和空間布局的三大戰略。促進沿海地區的開發開放,實現沈陽經濟區的資源整合和遼西北的突破,促進三大板塊互動發展,成為實現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和遼寧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選擇。
二、遼寧區域空間結構協調發展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遼寧沿海經濟帶、沈陽經濟區和遼西北經濟區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支柱產業,成為未來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的空間布局主體框架。
1.遼寧沿海經濟帶主要做法及成效。遼寧沿海經濟帶作為全省新的發展空間,充分發揮臨海臨港的比較優勢,在重點發展區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其主要做法一是以產業集群建設為支撐,強化區域競爭能力,重點培育和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高加工度原材料工業、高技術產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二是以開發區建設為抓手,構筑對外開放先導區,高新技術產業、海洋產業、臨海重化工業是這個區域的主要產業。現在遼寧沿海經濟帶上的園區早已從最初的“五點”增加到多點,已成為培育發展一批對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有較強帶動作用的特色產業集群。
2.沈陽經濟區主要做法及成效。2010年沈陽經濟區獲批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自沈陽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8個城市圍繞新型工業化和綜合配套改革這兩個主題,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和一體化、同城化進程。沈陽等8城市間、合作機制日漸成熟,產業發展和空間整合步伐明顯加快,區域內城市間合作涉及交通運輸、商貿流通、信息產業、科技創新、旅游開發、人才交流、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方面。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中,沈陽經濟區加速推進城際連接帶產業分工合作與協調發展,探索建立公司制園區運營模式,沈撫新城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本溪生物醫藥、鐵嶺專用車以及阜新液壓產業等是在現有產業基礎和八城市產業優勢互補、不斷融合的基礎上新成長起來的產業集群。
推薦閱讀:《空間結構》科技核心專業期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