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蘇州素有“園林之城”美譽。蘇州園林源遠流長,明清全盛時200多處園林遍布古城內外,至今保存完好的尚存數十處,分別代表了中國宋、元、明、清江南園林風格。文章發表在《建筑學研究前沿》上,是建筑項目管理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傳統美學,園林建筑,藝術設計
建筑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是一部凝固的史詩。她積淀著人類的歷史,尤其是文化史,體現了各國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和獨特的思維方式。中國古典園林是一種由文人、畫家、造園匠師們創造出來的自然山水式園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國造園藝術的基本特征。
一、傳統美學對我國古典園林建筑發展的影響
建筑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藝術瑰寶,但它同時也是社會政治的集中反映。儒家傳統思想對封建時代的園林建筑立意產生了深遠影響。園林建筑的物質外殼如亭、堂、館、軒、齋等,更多的是充當一種在文化禮儀及習俗上與“天地”及“先祖”溝通交流的物質媒體。而臺的雛形是“靈臺”,主要功用是祭奠天地祖宗。園林中的宮殿,以“巨麗”為特點,講求儒家“天人合一”所倡導的“順天理,合天意”的禮制,強調中軸線意識及“天定”的尊卑等級秩序,反映的是惟我獨尊的文化心理,適應了統治萬民的政治需要。
二、傳統美學對我國古典園林建筑立意的影響
中國古典園林要在有限的地域內創造無窮的意境,顯然不能照搬自然山水,而必須通過造園家對自然的理解,并加上主觀創造才能達到目的,在造園活動時主要靠園林空間的創造來得以實現。
莊子在《逍遙游》中把萬物生存的道落實到精神上,強調人要追求精神上的完全解放,并提出以“心齋”、“坐忘”來作為體驗道的手段,這種功夫必須以“無欲、無知、無己”的修養而得虛靜之心,并對事物作純知覺的直感活動,同時以通天地之情的共感而求達到物我兩忘的境地。
在中國古典園林中,詩詞匾聯是達到啟示,象征和意境的重要手法,早已與園林空間藝術融為一體。如網師園中的“月到風來亭”取唐代詩人韓愈“晚年將秋至,長風送月來”之句而得名,由于亭所建的位置最宜秋夜賞月,有“月到天心、風來水面”的情趣;而拙政園中的“與誰同坐軒”取宋代詩人蘇軾“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找”之句而得名,借與清風明月同坐表達封建士大夫的清高,從而以一簡單的扇面亭空間賦予了豐富的思想內容。
三、傳統美學對我國古典園林建筑布局的影響
從布局上來看,中國園林建筑大多呈現出嚴格對稱的結構美和迂回曲折、趣味盎然的自然美兩種形式,這兩種建筑布局風格分別我國傳統古典美學中儒家美學思想和道家美學思想的集中反映。
儒家講中庸之道,注重萬物的和諧,中正,均平,循環,建筑的布局喜歡用軸線引導和左右對稱的方法求得整體的統一性。受儒家美學思想的影響,園林宮區的格局,包括結構、位序、配置皆必須依禮而制,皇家園林中的宮殿建筑和私家園林中的住宅建筑,以及寺廟園林建筑在設計上多取方形或長方形,在南北縱軸線上安排主要建筑,在東西橫軸線上安排次要建筑,以圍墻和圍廊構成封閉式整體,展現嚴肅、方正,井井有條,這些是儒家的均衡對稱美學思想在園林建筑中的反映。
建筑管理期刊發表須知:《建筑學研究前沿》(英文)雜志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協辦,國家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東南大學主辦的建筑學綜合性國家級科技建筑期刊,國際標準刊號ISSN 0529-1079 國內統一刊號CN 10-1024/TU 郵發代號79-266。該刊為月刊,大16開本,每月25號出版。
參考文獻:
[1]杜汝儉,李恩山,劉官平.園林建筑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
[2]謝建明.論建筑的藝術意蘊[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6):72.
[3]張春彬.解讀中國古典園林建筑[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3).
[4]疏友斌.淺談我國古典園林建筑藝術[J].工程與建設,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