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公共建筑設計是人們隨著社會發展需要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環境和場所,隨著目前時代的飛速發展,人民群眾對公共建筑的期望也越來越高。曾經著名建筑學家曾說過:不管是什么樣的建筑,都必須要具備的三個因素是堅固、美觀與適用。現在環保意識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在任何建筑設計中都會把節能環保問題看做一個大的方向。現在,這些建筑設計的風格除了要在視覺感受和審美中打動人們以外,大家不約而同更加關注的是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環保在整體建筑中的綜合應用,而景觀是整體城市發展必不可缺少的部分,實現景觀與公共建筑兩者相互融合發展。
關鍵詞:地域文化;公共建筑;設計;表達
一、現代公共建筑設計的核心和關鍵
(一)以堅固為主體,以美觀環保為核心
在公共建筑設計中重中之重一定是堅固,這是人們文化交流的載體和場所,要保證穩固且兼顧美觀與實用的原則。同時要進一步體現人性化設計和空間共享的實用性要求,要考慮人在場所內的心理需求,所以在設計中,要結合多方面因素,在研究實用性原則的基礎上體現人性化設計理念和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每天都是保持高度工作的狀態和單調的工作內容,在心理上會對自然景觀以及豐富的造型變化的建筑更加傾向,所以本次設計會傾向將自然融入到整體的設計中。
(二)以地域文化為特征,以簡約為手法
地域性建筑在環境和整體區域中的體現是不同的,影響建筑的外部因素有很多,在本項目中,結合盤錦遼東灣當地的自然景觀與文化背景、地域特色來融入到整體建筑手法中。最大化追求當地文化的完整性。因此項目距離海灘咫尺之遙,緊鄰海灘,將大海和自然景觀盡收眼底。整體建筑設計上以一種可持續的方式,我們創造了“貫通”于建筑內的全新空間體驗。
二、公共建筑的地域文化和大眾審美
代表性的建筑形會不僅僅體現出建筑設計技術的水準,同時也是公眾審美和地域文化的代表。可以讓城市引以為傲的收,是該地區公共文化形象的坐標.
(一)公共建筑中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由于歷史、地域等特殊性,毎個地區的地域文化有所不同,對于建筑的表達及宙美追求均不一樣。而建筑作為地域文化表達的載體,如何表達才能更好的體現出建筑的靈魂,是目前每位設計師所關注的問題之一。
現代主義建筑風格在人們的視野中顯得千篇一律,沒有結合本地的文化內涵以及本地人民的內心情感,給人們的體現感略顯生硬,失去了當地的地方特色,而現在的設計中越發的顯現出人情味兒,會把人們內心渴望設計理念在建筑設計中予以表達,具有當地的文化特色與人文氣息和一定的內涵主旨,達到理性與感性的完美結合,這也是地域性公共建筑設計以后的長期發展趨勢。
上善若水,人類的文化的產生和發展都與河流流域息息相關,濱海城市公共開放空間和整體城市的生態平衡密不可分。同時濱海公共開放空間更加具備了觀賞休閑、娛樂集會、文化交流等功能。同時大海也是整個城市文化內涵的載體,通過整體濱海公共建筑的功能以及我國城市濱水公共休閑場所的發展現狀分析了當下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發展性建議,對未來在濱海區域建設公共性建筑具有參考意義。方案構思在城市總體規劃相結合的基礎上,契合盤錦當地的地域文化之意。本項目選址在盤錦遼東灣新區,整個區域沿海沿湖,周邊設有金帛灘、以及若干網紅打卡地點。完全符合沿海城市區域整體功能設備完善的要求,同時我們合當地文化特色和地域風格,探索公共建筑與沿海景觀的融合。本文的主旨也是對公共建筑與濱海景觀設計相互相輔相成,整體城市互聯互通融合發展作一闡述。
(二)公共建筑中的大眾審美
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因素影響著建筑的發展,無論是從外觀、材質、整體風格、實用功能等諸多方面,人們對建筑的標準也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文化的進步而不斷豐富。文化在公共建筑中不僅僅是技術性作品,而更應該是藝術性創造性作品。從建筑發展至今,經歷了原始建筑、傳統建筑、現代建筑等不同的歷史時期。中國有深厚的文化基礎,現在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追求逐漸增強,慢慢的人們的審美意識也在建筑的發展中積累。
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好形象易于激發民眾審美的認同,比如“龍鳳呈祥、珠聯登合"等吉祥含義,中國尊、寶塔、帆船、燈籠等美好形象,容易引起民眾美好、積極的聯系,容易形成廣泛的認同感。中國人自古以來崇尚自然,自然的魅力使人們可以放松身心的交流與相處。在儒家思想中,講究天然合一。其中,天然既是自然,而合一則是統一。例如古代的園林建筑就是很好的典型,《紅樓夢》大觀園設計的設計猶如一幅引人入勝的畫,庭院與山石草木交相輝映,人居住的地方與自然相映成趣,和諧如一,這雖是文學作品中的建筑,但是也是這種建筑設計思想的體現。從古代到現代,從大上海到老北京,老北京的建筑以四合院為主要形式的設計,布局嚴謹統一。而這些建筑手法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現在,人們在兼顧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越來越注重環保意識,綠色低碳的思想也是建筑設計中的核心思想。為了可持續發展,不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建筑設計中,都更注重遵循保護自然的設計戰略,提高土地利用率,盡量減少開發引起的污染和浪費,在本項目的選址中,利用遼東灣靠海的空余區域來實現公共建筑與濱海景觀相互融合,在濱海建筑中,視覺是人類感知自然景觀的重要途徑和方式。
總之,建筑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而更替,在每個時代中的建筑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它富含著一個地域的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具有雙面性。既要追求堅固性能的同時又要其審美體驗。一座優秀的公共建筑設計中,它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底蘊一定遠超出它自身的價值。而我們,在設計的同時,一定要注重它所表現出來的精神的符號和地域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