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體育科技
![]() |
期刊名稱: | 安徽體育科技 |
期刊級別: | 國家級期刊 | |
國內統一刊號: | 34-1153/N | |
國際標準刊號: | 1008-7761 | |
期刊周期: | 雙月刊 | |
主管單位: | 安徽省體育局 | |
主辦單位: | 安徽體育運動職業技術學院;安徽省體育科學學會 | |
學術服務咨詢 服務項目咨詢 |
期刊VIP是從事專業學術論文發表支持服務平臺、發表期刊推薦等業務為主的網絡服務平臺。旗下匯聚專、兼職教授、博士、碩士及實力本科各層級的各專業、各行業優秀服務團隊,將為您提供專業、快速、全面的論文期刊推薦服務。包括政法類、經濟類、教育類、醫學類、科技類、文學類、IT類和農業類,國家級、省級期刊、部分核心期刊在內的論文。在本站了解發表支持服務客戶將獲得更廣闊的選擇空間、更高的通過率、更快的發表速度、更滿意的服務質量!
《安徽體育科技》期刊簡介
• 期刊信息:《安徽體育科技》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安徽體育科技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安徽體育科技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安徽體育科技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安徽體育科技》主管單位:安徽省體育局主辦單位:安徽體育運動職業技術學院;安徽省體育科學學會出版地:安徽省合肥市編輯部:《安徽體育科技》編輯部出刊周期:雙月刊語言種類:中文開本尺寸:大16開創刊時間:1980年國際標準刊號:1008-7761國內統一刊號:34-1153/N知網復合影響因子:0.373知網綜合影響因子:0.196萬方影響因子:0.424萬方總被引頻次:1029
• 期刊欄目:刊中辟有體育管理學、體育信息學、體育社會學、體育美學、體質研究、運動訓練學、運動醫學、運動心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體育統計學、學校體育和全民健身等欄目。
• 數據庫收錄情況:《安徽體育科技》被《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全文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入網期刊。
• 辦刊宗旨:《安徽體育科技》(雙月刊)創刊于1980年,是由安徽體育運動職業技術學院、安徽省體育科學學會主辦的體育刊物。本刊旨在探索和研究當代體育科學規律和發展趨勢,介紹和交流國內外的體育科研成果。本刊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 2014年第 6期《安徽體育科技》論文發表目錄:
我國近2屆奧運會體能類競速項目成績的比較研究………………………………葉明 時保平
城市化進程視域下的體育強國發展策略…………………………王科飛
我國青少年家庭體育欠發達的影響因素分析…………………………劉曉麗 陳洪平
杭州富陽運動休閑產業品牌發展的實證研究…………………………邵明虎
對我國新時期運動員退役安置工作的分析研究…………………………馮小軍
我國運動健康服務業發展現狀與策略研究…………………………胡精超
我國假日體育的發展現狀…………………………張曉薇 石偉偉
中外男子籃球組織后衛傳球技術運用對比分析…………………………任靜
第29、30屆奧運會中外女排參賽隊員非技術因素的對比分析…………………………朱紅彬
從“上手”特征的分析看第52屆東京世乒賽男團決賽奧恰洛夫的“勝”與“…………………………劉德樂 郭士銀 杜江
Q型聚類法在2012~2013賽季CBA常規賽的應用研究…………………………王國詠
對2014年巴西足球世界杯亞洲隊失球分析…………………………馮偉
2013~2014賽季NBA總決賽馬刺隊制勝因素分析…………………………楊振興 張樹來
體育教師論文:探究高中體育教學改革的新發展措施
摘要:高中管理者與教師本身都要不斷學習并更新教育觀念,加強對體育教師的《課程標準》培訓工作。
關鍵詞:高中教育,體育教學,教學模式
針對學生“受應試教育”影響,對體育課認識不對,認為可有可無的現狀。對學生多教育,與家長多溝通,通過典型示范、興趣項目選擇,加強學生鍛煉的意識,提高體育運動的興趣,培養終身鍛煉的理念。
體育課教學課時要固定有標準,理論課可用來講授健康知識,室外實踐課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設施、器械開展學生感興趣的運動課程。教學內容要事先精心準備,教學方法要民主活潑生動,師生互動。
分層教學、多樣化教學內容,個別輔導,師生互動,對學生多鼓勵、多表揚、多激勵,讓學生真正地愛上體育,愿意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