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培養學生的思維是小學各門學科的教學任務,信息技術教學也不例外。在過去,有教師認為信息技術的學習就是簡單的模仿,以至于教師在課堂上只注重對學生進行機械的訓練。思維是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基礎,教師應當將發展學生的信息技術思維放在信息技術教學的核心地位。在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思維,將學生的思維由淺表引向深處。
一、創設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羅伯特·斯滕伯格認為,沒有思維,知識就是空洞的、枯燥的、沒有活力的。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趣味性的內容,創設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深度思考。情境有助于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活躍。情境是思維的載體,只有借助于情境,教師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
例如,在教學“駕馭鍵盤”這部分內容,筆者先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指法輸入文字,讓學生弄清楚正確的打字姿勢、基準鍵位與手指分工等。筆者要求學生手指擊過鍵之后,迅速回到原位。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筆者還用形象化的語言啟發學生。在引導學生學練的過程中,筆者讓學生使用“金山打字通”程序,進行英文、拼音等的輸入。為了激發學生的打字興趣,筆者創設了“過關打卡”的游戲活動,讓學生比一比,看誰過的關卡最多、最快。借助于游戲化的情境,不僅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而且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習內容等,創設具有內在關聯的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探究興趣。
二、挖掘資源,拓展學生的思維
很多教師認為信息技術教學是小學諸多學科中的一門附屬學科,因而教學僅圍繞教材展開,導致教學的機械化,學生所學的信息技術內容的知識面比較窄,思維的發展受到限制。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教師有必要挖掘資源,對教學內容進行豐富、拓展,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力,發展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
例如,在教學“填充顏色”這部分內容時,筆者制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掌握填充工具的使用方法、選擇合適的填充模式畫圖、掌握設置前景色和背景色的方法。在教學中,筆者引入了“多彩蝴蝶”這一重要的教學資源,要求學生將蝴蝶左邊翅膀和右邊翅膀涂上相同的顏色。這一任務具有較強的驅動性,學生涂色的積極性極高。但在多次嘗試之后,學生發現從“自定義顏色”中很難調出完全相同的顏色。此時,筆者主動介入,啟發學生:“要獲取相同的顏色,是否只有自定義顏色一種方法?”學生恍然大悟,明白可以選用吸管工具選取顏色,再填充。在這一過程中,筆者沒有機械地講解吸管工具的用法,而是寓教于樂,將相關內容寓于任務之中,將問題與資源融通起來,從而拓寬學生的思維廣度,避免學生的單線思維。
三、搭建平臺,創新學生的思維
在“互聯網+”時代,教師要搭建多樣化的平臺,如制作微課、創建微課群等,引導學生個性化學習,啟發、催生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可以通過學校的微信公眾號、網站、學習園地等平臺發布信息。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不斷創新,培育學生的信息技術研發力、創新力。
例如,在教學“畫多邊形”一課時,筆者讓學生觀看微視頻《小黃人的一天》,讓學生帶著問題完成任務。在畫圖的過程中,學生思考從哪里開始起筆、如何讓當前畫的線段與前一段相連等。在教學中,筆者給學生搭建平臺,讓學生畫單一圖形、組合圖形等。例如,在“畫鮮花”的實踐中,學生用多邊形工具畫花瓣,用橢圓、曲線工具畫花蕊和莖,并涂色。學生不斷將多種工具組合運用,并且讓顏色協調搭配。正是借助于平臺,教師能激發學生的創意,讓學生主動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技能等美化圖形。在實踐中,還有學生結合生活元素對圖形進行加工改造。信息技術教學要走向深入,必須在課堂上彰顯思維力度。教師要借助信息技術,有意識、有目的地訓練學生的思維。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開啟信息技術的深度學習之旅。
推薦閱讀:信息技術應用研究論文寫什么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