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R&D經費投入年均增長15.9%、R&D人員年均增長超1萬人、專利授權數年均增長15.8%……9月28日,重慶市統計局發布《十八大以來重慶科技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創新氛圍日益濃厚、支撐有力的創新資源加速集聚、引領發展的創新動能不斷增強。
創新生態持續優化
科技資源加速聚集
《報告》顯示,十年來,重慶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知識產權融資、科研項目經費包干等方面爭當科技體制改革“先行者”,創新生態持續優化,科技資源加速聚集。
全市地方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科學技術支出占比從2012年的1.24%提高至2021年的1.92%。金鳳實驗室揭牌,首個大科學裝置“超瞬態實驗裝置”在西部(重慶)科學城開工,國家生豬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地方共建硅基混合集成創新中心等國家級科技平臺獲批,戰略科技力量加速聚集。
同時,重慶還高標準建設兩江協同創新區,著力打造集科研、產業、孵化為一體的創新矩陣空間;圍繞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集成電路等33條重點產業鏈梳理關鍵共性技術需求、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加速產業鏈創新鏈補鏈成群,“科技+產業”生態體系逐步優化。
研發投入再創新高
2021年R&D經費突破600億元
十年來,重慶各科技創新主體齊頭并進,合力推動全市研發投入再創新高。
《報告》顯示,2021年,重慶全市R&D經費首次突破600億,達到603.8億元,是2012年的3.8倍,年均增長15.9%,高于全國4.2個百分點;企業和高校R&D經費分別年均增長16.3%和14.6%,分別高于全國4.5個和2.5個百分點;R&D經費投入強度從2012年的1.38%提高至2021年的2.16%,與全國的差距從0.53個百分點縮小至0.28個百分點。
同時,全市針對“塔基”和“塔尖”人才出臺多項硬核措施,以“重慶英才計劃”為統領,不斷增強人才集聚“磁場效應”,科研隊伍不斷壯大。全市R&D人員從2012年的7.3萬人增加至2021年的20.2萬人,年均增長12.1%;R&D 人員中本科及以上畢業人員占比從55.8%提高至66.3%;在渝兩院院士、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等國家級人才分別增加5人、56人和50人。2021年重慶英才大會引進緊缺急需人才3319人,比上屆增長82%。
企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和關鍵因素,十年來,重慶企業創新充滿活力,投入強度保持高位。2021年,企業投入R&D經費478.9億元,占全市總量的79.3%;規上工業企業中開展R&D活動的企業占46.0%,較2012年提高34.0個百分點;規上工業企業投入R&D經費424.5億元,是2012年的3.6倍,年均增長15.4%,高于全國增速5.0個百分點;規上工業企業R&D經費投入強度為1.54%,較2012年提升0.63個百分點,高于全國0.21個百分點。
科研成果持續涌現
加速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十年來,重慶的科研成果持續涌現。
《報告》顯示,全市專利授權數從2012年的2.0萬件提升至2021年的7.6萬件,年均增長15.8%;其中發明專利授權數從2426件增加至9413件,年均增長16.3%;授權的專利中發明專利占比從11.9%提升至12.4%;有效發明專利數從6833件增加至42349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從2.32件增加至13.21件。
值得一提的是,各創新主體積極爭取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圍繞全市重點產業和重點領域突破一大批卡脖子技術。2012年以來,全市爭取國家級科技計劃項目近萬個,累計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勵73項。成功研發超聲造影劑、化學發光法新冠抗體檢測試劑盒、“納米時柵”高端精密裝備定位技術、北太天元數值計算通用軟件等產品和技術,突破了國外壟斷和技術封鎖。
十年來,重慶還不斷強化制度保障、加快平臺建設、促進“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推動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加速走向“生產線”。2021年,全市47.3%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與外單位開展了合作創新;實現新產品銷售收入6995.2億元,是2012年的2.9倍,年均增長12.5%;新產品出口額達到1429.0億元,年均增長27.9%;新產品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26.1%,較2012年提升7.2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