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氣象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問題,就是解決信息傳輸“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也就是如何能讓氣象預警信息在第一時間內傳遞到農業生產經營者手中去。本文選自:《氣象科技進展》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氣象科技進展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氣象科技進展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氣象科技進展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論文關鍵詞]公共氣象 氣象信息 氣象預警
一、增強提供農村氣象信息的責任意識
政府的職能包括政治職能和社會管理和服務職能,政府通過國家氣象部門直接為社會提供氣象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特殊地位,決定了作為提供農村氣象信息產品主體的各級氣象部門必須堅持以為農業服務為重點,以為農村供給多種多樣及時準確的氣象信息為責任,堅持“公共氣象”的發展方向,充分認識增加農村氣象信息的重要意義和迫切性,進一步樹立面向農村、面向農民服務的意識,把為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提供更多的氣象信息作為本部門的重要職責和工作任務,切實履行好氣象部門作為公益性事業單位的公共服務職能。
各級氣象部門應該本著服務的宗旨,建立常設的農業氣象服務機構、配備專職的農業氣象科技人員,強化農業氣象服務領域所需人才的培養。在此基礎上,加強與涉農部門的溝通,保持與農村農民和農業管理者的聯系,建立定點和定時的聯系走訪制度,拓寬農業信息獲取和收集的渠道,及時掌握當地最新農業發展的趨向和變化特點。對本地的農業產業結構進行細致的分析,既要研究綜合天氣對作物和養殖動物的影響,更要分別研究溫度、濕度、氣壓等氣象要素的不同作用。既要開發預報預測產品,也不能偏廢氣候分析產品。
區分種植養殖的比重,區分不同地理區域,針對各類農業生產經營品種和服務對象,挖掘氣象為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潛力,不斷拓展氣象為農業服務領域和項目。加大經費投入,保障拓展農業服務領域所需的裝備、所需系統建設的需要。每個季節和年度制定具體的拓展計劃、工作任務,以及所要采取的具體措施,保障拓展服務領域工作的規范化和業務化。
二、健全農村氣象信息的組織機構
為了適應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我國從上到下,各級氣象部門都建立了農業氣象機構,配備專職的農業氣象工作人員,為農業生產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建設重點的轉移,面向農村農業生產經營零距離服務的應用型農業氣象受到了忽視,基層氣象站大都撤掉了專門的農業氣象服務機構,從事的技術人員也由專職變成了兼職,沒有人員的保證,農業氣象服務工作處于應付狀態,農村需要的氣象信息的數量和質量都得不到保證。
為此,地方政府應當加強對氣象工作的領導和協調,深化公共氣象事業制度改革,重新進行定機構、定人員,建立氣象事業納入同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及財政預算制度,以保障其充分發揮為社會公眾、政府決策和經濟發展服務的功能,保障各個氣象站建立必需的農業氣象服務機構和配備人員,及時主動提供當地農業生產所需的公益性氣象信息服務。與此同時,健全全社會“為農服務”的各項制度,建立以農業生產經營者為主體的社會監督制度,對屬于公共服務范疇內的信息發布,采取行政手段和經濟手段促使電視、廣播、報紙等公眾媒體開辟農村氣象信息專欄,方便農業生產經營者能隨時隨地收聽收看到最新的氣象信息。
三、健全農村氣象信息的若干措施
中國氣象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氣象部門必須以需求為導向,以滿足服務對象的要求為目標;以科技創新為主線,完善服務機制,完善氣象信息傳遞渠道;堅持氣象現代化建設,不斷提高天氣預報的精度、時效和針對性,不斷拓展氣象服務領域,積極做好以農業為主的綜合信息服務,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依靠科技發展和管理水平,提高農村氣象信息的質量
最近20多年來,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值預報模式分辨率提高,我國的天氣預報準確率有明顯改善,24小時的晴雨預報準確率達到了90%。但日常的降水預報、氣象要素預報和臺風等重大災害性天氣的定量預報準確率還較低。因此:一是要依靠氣象現代化化建設,深入研究天氣和氣候的機理,建立科研業務化和研究型業務的業務體制,開發新一代天氣數值預報模式,輸出更精細的可釋用數值預報產品。
二是加強基層氣象臺站的管理水平和業務能力建設,建立健全并嚴格實施各項獎懲制度,提高天氣預報員的職業道德素質和業務技術水平,逐步實現由經驗預報、定性預報上升到客觀預報、定量預報,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逐步提供定點、定時、定量的氣象信息產品。三是加強短時和臨近天氣預報,實時監測天氣變化,綜合運用衛星云圖、新一代天氣雷達和自動氣象站資料,做好0~12小時臨近天氣預報的精細化服務,以補救12小時以上短時天氣預報的可能失誤。
(二)采用多種渠道,及時提供農村氣象信息
氣象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問題,就是解決信息傳輸“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也就是如何能讓氣象預警信息在第一時間內傳遞到農業生產經營者手中去。一是明確氣象部門主動傳遞氣象信息的責任,確保氣象部門生產氣象信息產品的時間頻次,改定時預報為連續監測、滾動發布,“96121”氣象自動答詢系統專設農業氣象信箱免費為農民服務,及時更新氣象因特網絡發布內容,開發新型氣象警報臺、手機短信等發布途徑。
二是建立完善的政府氣象災害警示系統,全面推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播發制度,廣播電視、移動、聯通、電信等部門應該重視氣象信息,增加播出次數,實時插播氣象災害信息,穩定播出時間,專人負責,確保氣象信息和各種預警信息直接傳送到農民手里,提醒提前采取措施,最大程度減輕災害損失。三是建立健全村級組織為民服務代理制度,確定人員專(兼)職氣象員,負責收集氣象信息,并及時通過廣播、高音喇叭和黑板報等載體告知當地農民,為村民提供及時優質的氣象信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