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隨著氣象工作改革深入,越來越多現代化設備出現,比如8要素小型氣象站QXZ-08、農業氣象監測設備TT-QXN8等等,這些設備功能先進,對氣候進行不間斷監測,其造價也比較高,對其高度的重視加強安全保護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因為這些設備安裝地點不同,地點分散,僅僅依靠氣象部門來保護是不可能的,必須拓寬思路,將社會資源融入形成科學的社會化保障體系。
關鍵詞 氣象裝備;社會化保障;工作思考;工作改革
前言
氣象設備用于天氣變化監測,為社會生產提氣象供服務的重要設備,本來其安全保護屬于政府負責,但是在新如今社會自治的大環境下,政府提供的是設備保護的法律法規以及對破壞者的法律制裁,而真正的保護工作則要交給社會化保障體系來負責。故此,建立科學合理的社會化保障體系就顯得非常必要。
1 氣象裝備社會化保障的重要性概述
氣象設備的社會化保障指的是政府提供法律法規,并對破壞者予以制裁,而真正的保護工作交給社會自治來實現。社會化保障對于氣象設備具有以下重要作用:第一,可以提供更加專業的維護、維修,確保設備長期健康運轉。第二,對于偏遠地帶的設備能夠進行必要的安全監控,降低自然以及人為損壞。第三建立自動化監測,動態獲取設備運轉參數,實施動態維護、維修。氣象設備社會化保障具有的這三點功能作用都指向兩個方向,即降低設備損壞率節省成本、確保設備持續運轉為社會生產提供氣象參考。這便是氣象設備社會化保障的重要性體現[1]。
2 氣象裝備社會化保障中的不足分析
正如前文所述氣象設備社會化保障,是將原先承擔的維修、維護、設備監測等責任分給社會來承擔。這種由原先集中管理變成社會管理形式,雖然可以發揮出社會資源的優越性,但是也存在兩個問題,即社會化難以徹底,監管比較困難。
2.1 社會化不徹底
所謂社會化不徹底就是沒有有效地將應該融入的社會組織融入進來,沒有實現最大化的社會自治,這必然造成監控、監管不全面,也會提升保障工作的成本。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信息化技術薄弱,這一點產生了兩個問題,首先是沒有面對全社會來公布設備位置,這便會造成社會對設備的監控薄弱,一旦不法人員肆意破壞,不能及時發現,從而影響對天氣的預測。其次宣傳社會化保障的重要性工作不足,影響了社會資源使用效率。比如,氣象設備社會化保障工作的宣傳做得不足,本來應該通過微信平臺來不斷地輸出這項工作重要性的文章,或者對于損壞氣象設備需要承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但是因為管理薄弱或者政府宣傳手段匱乏,導致這些內容不能大面積推廣。第二是沒有建立合理的第三方機構合作制度,即社會化保障沒有真正地向市場轉移,社會力量得到的激勵不足。而社會化保障,可以實現整個社會力量的融入,實現緊密的安全監控和動態維護和維修,因為社會中的確存在擁有氣象設備維護和監控能力的單位或者機構,但是因為氣象部門或者政府沒有建立對外承包政策,導致很多社會資源難以融入。
2.2 監管力度不足
監管力度不足有兩層含義:首先社會化保障過程中,那些負責監管設備的單位以及機構對設備的監管不足,造成了設備故障多、損壞多,降低了設備工作效率,對社會生產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其次對參與到社會化保障體系中的社會機構、單位等監管力度不足,導致這些單位工作效率低,甚至于得過且過,不能實現對設備的動態監控和動態維護。即對氣象設備社會化保障沒有形成有效的兩級監管制度[2]。
3 促進氣象裝備社會化保障發展的建議探討
促進氣象裝備社會化保障發展的建議可以圍繞加強信息化技術引入和建立健全監管機制兩個方面展開探討。
3.1 加強信息化技術引入
第一,政府部門有必要整合資源,建立健全信息化平臺,及時地將氣象設備分布告知社會群眾,提醒社會群眾對設備予以關注,這樣就可以避免因為人員不足導致的安全監控不足的問題。第二,氣象單位要聯合政府建立公眾號等自媒體平臺,面對社會不斷地輸出氣象設備保護法律法規,提升人們對氣象設備保護意識,并輸出舉報電話,隨時接受群眾對非法破壞行為的舉報。第三,面對社會招標,尋找有資質的保障單位以及機構,更可以充分調動橫向擁有相關技術的部門來為氣象設備提供維修、維護,雙方有意向之后簽訂合同,以合同為約束,實現社會化保障的市場化操作,充分使得各方主體獲得激勵,積極地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
3.2 建立健全監管機制
主要是建立兩級監督,即政府、氣象部門對氣象設備社會化保障活動中的單位和機構予以監管,首先要對其資質進行印證,其次要對其工作流程以及工作表現進行評價,對于不能按照合同履約的主體予以解除合同。再次要對具體設備建立定期巡查制度,以此來對社會化保障參與單位的工作形成監督。然后,氣象設備社會化保障單位要對具體設備形成監管,并將監管制度、監管流程、責任人等上報給政府、氣象單位,方便前者對自己的工作形成監督[3]。
4 結束語
氣象設備社會化保障體系構建中,政府和氣象單位是主導主體,而其他社會機構、組織乃至于個人則是參與主體。為了實現真正的社會化保障,應該面對第三方放開政策,充分地融入社會單位,使其擁有的資源能夠融入進來,緩解氣象單位、政府對于氣象設備保障方面的資金、設備以及人員壓力。為了確保這種社會自治順利開展,政府更多的精力在于制定推行相關法規,并積極地宣傳氣象設備保障的重要性,不斷地吸引社會關注,提升社會保障質量。
參考文獻
[1] 史靜,李文博,馬云波,等.氣象技術裝備社會化保障發展現狀分析及評價[J].閱江學刊,2016,(06):52-58.
[2] 崔明,黨岳.基于“互聯網+”氣象裝備社會化保障應用系統設計思路[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7,(08):201-204.
[3] 毛旭東,林露.氣象裝備保障工作存在的問題及發展策略[J].吉林農業,2019,(09):107.
推薦閱讀:氣象與環境學報怎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