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青島市最近制訂了《加快發展農村股份合作制意見》中,將原來農村鄉鎮以上企業改制和組建成股份合作制。由企業自由選擇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如法人參股聯營、財產折股合營、職工參股共營、資產折投出售等。股權設置由原來的集體股、共有股、法人股和個人股,改為集體股、法人股和個人股。在簡化手續、提高效率等方面,采取村及村以下企業實行“一表一章”制。這一舉措,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市場經濟的發展。
當前抓農業,必須抓好市場,如果不抓好市場,只等于抓了一半工作。如果說,80年代初對我國農民最有吸引力的兩個字是“承包”,正如農民們稱贊的“大包干、不拐彎,交夠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那么,90年代最有吸引力的兩個字則是“市場”,現在農民已成為農業市場的主體,所謂主體,是指經常性進行購銷活動的人流,如果不把農民引向市場,就打不開農業市場,就打不開國內外市場,就不可能促進我國經濟建設有高的速度,好的效益。因而,農民興奮地說:“建一處市場,興一批產業,活一片經濟,富一方農民”。
它預示著我國農耕史上的一次歷史性的飛躍,也是我國農民在繼鄉鎮企業偉大創舉之后的又一創新。我國現階段以家庭作為農業生產經營基本單位的農民勢單力薄,它終歸是從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脫胎而來的,烙上的是小生產者和胎記,與現代化的農業有難以調和的沖寒;另一面,在市場經濟逐步發育的情況,宏觀政策環境和經濟運行機制還不適應家庭經營的客觀需求,農民與市場未建立穩定的聯系,國家和各級政府保護農業的政策措施和機制也不很健全等。農業承受著兩大風險,即自然風險和市場波動風險,面對國內外大市場,往往一遇市場風險就無力與之抗衡,只能任其市場的沖擊而自生自滅。在這種形勢下,農業市場經濟就必然應運而生。
百炯爭流,根據我國的國情國力,農業、農村、農民的現狀與特點,參照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在農業市場的實踐中,經各省、市因地制宜的試點、試驗,出現了很多突破與創新,出現了旨在提高農村社會生產力,適應市場經濟新的嘗試和新的模式,諸如:
1.“三劃一同”四位一體的模式。我國許多研究農業發展的專家,在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在現階段,在農業上實行農業區劃、農業規劃、農業計劃、農業合同簡稱為“三劃一同”四位一體的模式,則是我國目前在農業領域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的最佳模式。區劃的作用在于查明和評價本區域資源的現狀與可供開發利用情況。規劃與計劃,以預測市場變化,作出發展商品生產的決策,使之合理調配人力、物力、財力,加速商品與資金周轉,增強帶場競爭力。農業合同是計劃與市場的結合點,可使無序的市場轉向有序市場的有力工具,農民接合同生產、交售,企業或商貿部門接合同收購、加工,把產品銷往國內外市場,利潤在各個環節管理分配,生產者、加工者、銷售者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經濟共同體,這種適應市場經濟的經營方式,突破了所有制的界限,將國營、集體、個人經營聯合起來,突破了行政區域界限,將縣內外,省內外以及國外企業銜接起來,突破了行業隸屬的界限,將農、工、貿行業結合起來,從而促進了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和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促進了城鄉之間的優勢互補和利益互補。
2.“中國式現代農場制度”的模式.有的農業專家、學者提出,要改變“小農經濟”的生產狀況以適應市場經濟,必須建立“中國式的現代農場制度”,立足于目前我國農業“超細小”的經營規模,是產生極低下的農業生產率的一個基本原因。一個農民養活三四個人的狀況,終究不能長期維持下去。那么,現行的農戶承包責任制將如何順應市場經濟這一大趨勢而完善和前進呢?必須以土地國有化、國有土地出租為前提,建立個人承租的“中國式現代農場制度”,將促進土地的自如流轉和合理使用,以推動我國農業規模經濟的發展。所謂“中國式現代農場制度”,實質上是工廠制度在農業中的翻版,它的主要特征,是以國有土地出租—農場主—農業工人為典型結構,以土地適當集中基礎上的專業化生產為主要手段,以市場為導向,以謀取利潤為直接目的;在農產品價格徹底放開,并最終拆除舊的戶籍柵欄,形成城鄉市場一體化的背景下,開展公平競爭的商品化生產。
3.“公司加農戶”模式。這種以農戶為基礎的公司,大多是圍繞一個支柱產業成立的專業性經營公司,公司的“龍頭”連接國內外市場,“龍尾”連著千家萬戶,逐步把農業引向市場,實現農業規模化、企業化。其經營方法是,公司與農戶自愿簽訂合同,向農戶有償提供生產資料、資金、技術、產品銷售等服務;農戶按照公司的生產計劃、技術要求進行生產,產品按合同規定的價格、數量、規格或品質交由公司統銷,從而使公司與農戶形成一個互為依托、風險共擔、互惠互利的經濟共同體。據不完全統計,起源于河南省汝洲市的這種“公司加農戶”一體化的經營模式,截止1993年底,全市實體性“龍頭”公司已達百余家,連接農戶13萬個,年產值4.5億元,年收入8200萬元。
4.貿工農一體化模式。福建省引導農業走向市場,大力發展貿工農一體經營,即以實力較強的企業為龍頭,圍繞一種重點產品的生產幾加工、銷售、聯合有關部門與農戶,進行一體化經營,主要做法,拓寬商品流通渠道,帶動優勢產業,擴大生產規模,發展與其配套的加工業、運輸業、使之形成一條龍格局;以農副產品為基地,以商辦工業企業為龍頭,以綜合服務為保障,結成集團化利益共享的聯合體;應用農業實用技術與高新技術,進行名、優、特、新產品的開發,開拓新的市場領域;圍繞某項主要產品,建立民間專業學會,通過提供技術、良種、生產資料供應、產品銷售等服務;根據本地農業資源優勢及主要大宗產品,由政府設立機構統籌安排生產、加工和銷售等事宜。
5.農業經濟“公司化”的模式。上海浦東探索出農業經濟“公司化”的新模式,選定1992年國民經濟生產總值達1.76億元,上交稅金2196萬元的陸家嘴開發區洋徑鄉為改革試點,模式的主要內容:一是成立廣洋發展總公司集中鄉、村、組三級所有制的集體經濟,并允許全鄉所有職工、村民參股,總公司、分公司、子公司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管理模式,二是實行總公司投資分配為主,分公司、子公司按勞分配的新辦法,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
6.海南模式。這是在全國率先大規模搞起股份制企業的省份。即以海南夭時地利發展“兩高一優”農業的最佳選擇,掙脫了“家庭”經營的案臼,突破了“家庭”生產帶來的勞動生產率低、經營規模小、社會化和專業化程度不高的弊端。農民以土地作為股份入股,實施農業成片綜合開發,其生產與經營完全納入現代化企業的運行機制,創造出了“生產社會化,經營企業化”,公司加農民,農民辦公司的海南式的農業開發新模式,據統計截止1993年底,試驗區已累計組建企業700多家,注冊資金總額50多億元,其中外企18家,投資金額5386萬美元,股份公司自籌股金2。多億元,試驗區的農民,也再不是傳統意義的展民,徹底告別“一家一戶”形成的自然經濟形式,農民真正成為農業企業的股東,并為雇員,可應聘從事種植業、加工業、經銷業等,每月拿薪水,年底還有分紅派息。如海南民源股份有限公司創辦的澄邁縣美亭農業高科技開發區,1991年創辦之初,當地農民人均收入不足430元,現已突破了4000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