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進入新世紀,黨和國家對林業建設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從戰略、指導思想、法律、政策、建設重點、投入方面都作出了明確部署,定位林業是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既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又是重要的基礎產業,肩負著優化生態環境與促進經濟發展的雙重使命。保護森林、發展林業,已經成為社會各個階層的普遍愿望。美麗中國夢、綠色生態文明夢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國有林場改革將為美麗中國夢插上騰飛的翅膀。
森林覆蓋率高達91.4%,地表水質為一類水標準,空氣質量常年以優為主,華東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全國示范林場、全國十佳林場,這一切都是開化縣林場的特質。地處錢塘江源頭的開化縣林場創建于1954年,有山林19.1萬畝,森林蓄積量110萬立方米,其中生態公益林12.5萬畝。錢江源頭、城鎮周圍、水庫上游、江河兩岸、縣內主要公路兩側均有國有林場保護良好的生態公益林,是開化縣乃至錢江源流域的重要生態屏障。
就是這樣一個歷史悠久、技術力量雄厚的國有林場,由于長期以來的人員就業開支壓力大、社會負擔重,基礎設施嚴重滯后以及債務纏身等因素,限制了國有林場的發展,捧著“金飯碗”要飯吃,日子十分困難。
困難重重的國有林場
浙江省國有林場大多數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為綠化荒山而創辦,一般都在區位重要、生態脆弱的高山、遠山及水系源頭地區。
開化縣林場建場以來,始終堅持以營林為基礎,勤儉辦場的方針,集中一切資金綠化荒山“先生產、后生活,先治坡、后治窩”,全場職工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眾所周知,森林經營存在生產周期長,見效慢以及林業機械化水平低,勞動效率低,生產率低等特征。同時,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勞動力日益緊張,價格不斷上漲,生產成本越來越高,國有林場的各項發展都受到限制。長期以來,國有林場定位于生產性的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職工身份既不是工人,也不是農民,既沒有企業單位所有的自主權,又沒有事業單位的撥款。隨著森林分類經營,開化縣林場的大部分森林被劃為生態公益林,可采資源減少,使本來不多的木材生產收入進一步減少,收入銳減。開化縣林場地處老少邊窮地區,當地財政無力投入更多的資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林場基礎設施投入無資金、造林經營無著落、職工收入無保障;管理體制不順、經營機制不活、經濟狀況不佳;歷史包袱沉重。和全國其他國有林場一樣處于無力發展的境地,且呈現日益萎縮的趨勢,以至于國有林場在生態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忽視。
破解國有林場的發展困境,建立起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現代林業發展要求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充分發揮國有林場在生態建設和后備森林資源培育中的重要作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改革是惟一的出路。
以改革促發展
國有林場是林業建設的排頭兵和森林生態建設的主力軍,在培育和保護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繁榮林區經濟、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一直扮演著生態脆弱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和森林資源儲備基地的角色。
2012年開化縣委、縣政府通過充分研究論證,從著力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入手,會同財政、社保、編辦、林業等部門,通過理順林場管理體制、創新經營機制、完善政策制度,對開化縣林場進行全面改革。
首先調整了機構,通過改革將縣林場由以生產經營為主轉變為以社會公益性為主的事業單位。主要承擔生態公益林建設管理、國有森林資源保護培育和林業科技示范推廣等公益職責,并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技術優勢,積極發展林業產業,加快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森林旅游業等新興產業。
其次改革了補助方式,按照管護生態公益林面積和“精干、高效”原則,采取“購買服務”方式,核定與履行公益職責相適應的財政補助經費。并進一步深化人事改革,推行全員聘用制,結合實際搞活內部分配,合理確定分配辦法,增加內部活力。
為擺脫過去林場負擔重的困境,開化縣加大社會保障的統籌力度,計提退休(職)人員和改革時“4050人員”(男年滿50周歲、女年滿40周歲)退休后的養老保險費、醫療保險費、統籌外待遇項目,由社保部門統一發放基本退休費和生活津補貼。
通過全面深化國有林場改革,切實做到“五到位、三增長、兩建立、一確保”。即:調研到位、組織到位、宣傳到位、程序到位、落實到位;資源增長、職工增收、林場增效;全面建立職工社會保障體系,盡快建立符合現代林業發展要求的國有林場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確保林區社會和諧穩定。
改革后的開化縣林場理順了經營機制,完善了管理體制,優化了職工隊伍,明確了發展方向。逐步從靠砍木頭養人的生產型體制向財政補錢養林的公益型體制轉變,職工工資福利待遇得到保障,護林力量得到增強,職工勞動積極性空前高漲,為林場實現真正轉型提供了堅強的動力。
強生態助推美麗中國夢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森林以其降解污染、改善小氣候、增加森林景觀、美化生活環境等方面的獨特功能,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走進森林、享受自然成為人們新的生活方式。開化縣林場積極開展森林旅游等新興產業的發展,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利用豐富的森林風景資源,依托生態公益林建成了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為人們休閑、游樂提供了重要場所,使更多民眾走進森林、接觸自然、放松心情。林場成為實現民眾個人內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進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載體。被國家林業局評為全國第一批生態文化教育基地,成為宣傳開化縣優良生態環境的重要窗口,“浙江最美生態景觀”之一,為提升開化的生態品位和形象、改善經濟發展環境和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開化縣林場的19.1萬畝山林中有12.5萬畝山林被劃為重點生態公益林。2012年,“開化縣林場國有生態公益林保護站”掛牌,森林經營模式從過去以木養場,以樹養人的生產經營型轉為保護和培育國有森林資源,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和木材安全為主
要職能的生態公益型,以實現獲取最大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主要目的,適應生態文明建設對林業的多樣化需求。
如何在確保不降低防護功能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生態公益林,開化縣林場積極探索,開展了“針改闊”、近熟公益林林相改造配套技術、不同植被類型森林生態效益定位監測等多項技術探索,對現有生態公益林適度撫育、改造、發展林下經濟。毛竹林下藥材栽植、茶園立體栽培、用材林下種植森林藥材、森林蔬菜,進行林下養雞、養牛等綠色養殖,穩定林分結構。在城鎮周邊、國道兩側等具備條件的生態公益林中開展林藥套種、林菜套種、林灌套種等林下栽植。既美化了環境、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能增加調節氣候、提高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
在保護好森林資源的前提下,根據林場自身資源優勢,開展良種建設、苗木培育、發展珍貴樹種和綠化苗木,不斷調整產業結構。
開化縣林場良種繁育中心始建于1979年,是浙江省林木良種試驗示范中心、全國第一批國家重點林木良種基地。基地建有杉木優良種源(1.5代)種子園、杉木優良無性系采穗圃、茶樹良種采穗圃、馬尾松2代種子園、杉木高世代或雙系高生產力種子園、毛紅椿無性系種子園等良種儲備基地。杉木優良種質資源基因庫、山桐子等生物質能源資源庫、櫸樹毛紅椿等種質資源庫等各類資源庫。共選育出杉木、馬尾松、茶樹優良無性系近100個,篩選并通過省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審(認)定的林木良種31個。現保存各類林木種子園450畝、采穗圃92畝,杉木優良無性系、木荷良種源、雜交松柏木種子園良種、光皮樺優良種源等各類試驗示范林3540畝。收集保存馬尾松、杉木、光皮樺、櫸樹、椿類等珍貴樹種種質資源以及山桐子、黃連木等生物質能源樹種1838份。自主研發的杉木無性系繁育技術系列成果獲得國家發明三等獎、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次、二等獎2次,該項目被列入國家重點科技成果推廣項目和林業部科技興林項目,累計生產良種13478公斤,穗條7309萬條,已在南方杉木產區推廣造林100萬畝以上,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尤其是杉木優良種源(1.5代)種子園是全國惟一的同類種子園,杉木優良無性系采穗圃建設居國際先進水平。
開化縣林場建有省級保障性苗圃,總面積205畝,其中自控蔭棚30000多平方米。年生產容器苗能力達到250萬株,采穗圃年生產穗條能力達到500萬根。近幾年來培育良種壯苗1000多萬株,并免費贈送苗木給林農,深受林農的歡迎。從2005年開始林場引進和推廣珍貴用材樹種造林,通過珍貴用材樹種造林,改善林場森林資源結構,加快了樹種結構的調整,提高了林場的良種化水平和科學營林水平。
為加快結構調整,開化縣林場大力開展“四邊三化”,在低丘緩坡和林區周邊栽植竹柏、紫薇、桂花、無患子、黃山欒樹等綠化樹種苗木1000多畝,儲備了資源,增強了林場的發展后勁。
開化縣屬杉木邊緣產區,杉木單位面積蓄積量一直處于較低水平。開化縣林場的科技人員積極探索、勇于創新,積極推廣自主研發的杉木無性系繁育技術系列,營林生產質量名列全省前茅,4.1萬畝中齡林以上商品林采用速生豐產林生產技術,林木蓄積量達53萬立方米,單位面積林木蓄積量比本縣集體經營的山林翻一番,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通過杉木優良無性系繁育、杉木速生豐產林營建、珍貴樹種造林、森林撫育經營管理、良種柏木造林石漠化治理等,夯實了林業發展的基礎。
經過六十年的努力,森林蓄積量從最初的26萬立方米增加到現在的110萬立方米,期間采伐利用林木蓄積107萬立方米(為國家建設提供木材80萬立方米),綠化造林31萬畝次。良種推廣又極大促進了天然林保護和發展。全場4.7萬畝天然林已停止采伐29年,成為浙江省重要的生態屏障,有力保護著錢塘江源頭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