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正確認識現在有關海洋生態環境管理方面的信息,同時對于現在海洋生態環境的新改革模式有什么影響呢?本文是一篇生態環境論文。本文對現在面對嚴峻的海洋環境形勢,必須把海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法制化的軌道,加快滄州市海洋環境保護法規的立法進程,完善滄州市海洋環境保護法規體系建設。要加大執法監察力度,嚴格執法,對破壞海洋環境的企業做到違法必究,執法必嚴。
摘要:在海上石油勘探或開采時,排放的污染物有泥漿、含油污水、殘油、廢油、原油和平臺固體垃圾等,大量的廢棄物和含油污水不斷地排入海洋, 因此,海洋石油開發也是目前造成海洋污染的原因之一[4]。其中尤以油類對海洋生態環境影響最大。
關鍵詞:滄州海洋環境,生態環境工程,生態環境保護論文
1 滄州市海洋環境現狀
滄州市位于河北省東南部,海岸帶處于渤海灣的灣頂,背靠河北省中部平原,北起歧口河與天津市接壤,南至大口河與山東省相毗鄰,位于東經117°20′-118°20′,北緯38°08′-38°40′之間,地處環渤海經濟圈中心地帶,是河北省確定的“兩環”(環京津、環渤海)開放一線地區和沿海經濟隆起帶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海洋經濟的發展,大規模、高強度地開發利用海洋,給海洋環境和生態系統帶來巨大的壓力,加之海洋自然災害的影響,海洋環境保護工作面臨的形勢將日益嚴峻。
論文網推薦:《當代生態農業》,《當代生態農業》(季刊)創刊于1992年,主要提供當代生態農業研究的相關信息資訊。《當代生態農業》融學術性、指導性、實用性于一體,征集論文選題包括農林牧副漁、農村、生態、資源、環境、食品、生物等領域。歡迎各類院校師生以及廣大的農業工作者踴躍投稿,進行學術交流和成果展示,而且可以通過中國知網廣泛傳播您的學術思想和工作成果。
1.1 海域水質現狀
滄州市管轄海域面積955.60 km2,海岸線長92.5 km2。2013年,全市未達到清潔海域面積約956 km2,近岸海域水質主要污染物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化學需氧量,與2012年度比較,污染物含量有所下降。滄州市近岸海域無機氮含量在8月份污染程度最為嚴重,10月份次之,5月份最輕。歧口附近海域、黃驊港附近海域無機氮平均含量較高,分別為0.547 mg/L和0.516 mg/L,超出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0.5 mg/L);南排河附近海域無機氮含量平均值為0.408 mg,超出第三類海水水質標準(0.4 mg/L),屬中度污染海域[1]。
1.2 海洋生物現狀
滄州海域是海洋生物的產卵場和生長區,種類相對豐富,共有500余種,可分為浮游植物、浮游動物、游泳生物、底棲生物和潮間帶生物5個類型,是渤海魚、蝦、貝類等海洋生物的產卵、索餌和育肥場,在河北省漁業生產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2.1 浮游生物 滄州市海域浮游植物以硅藻占絕對優勢,并有甲藻門、綠藻門和藍藻門等百余種;浮游動物以橈足類占優勢,約60種。
1.2.2 底棲生物 底棲生物共有11個門類200余種,平均生物量是21.32 g/m2,主要種類為軟體動物、棘皮動物、腕足動物和節肢動物。文蛤、青蛤、光滑藍蛤和彩虹明櫻蛤等是具有經濟價值的蛤類,適宜作為對蝦養殖餌料或食用。
1.2.3 游泳生物 共有游泳生物30種,其中,魚類生物19種,優勢種有青鱗魚、斑鰶、赤鼻棱鳀、黃鯽、小黃魚和小帶魚,重要種有藍點鲅和銀鯧,常見種有矛尾刺鰕虎魚;無脊椎動物共11種,優勢種有中國毛蝦、三疣梭子蟹、日本槍烏賊,重要種有南美白對蝦、脊尾白蝦、口蝦蛄、日本蟳、短蛸和長蛸,常見種有中國對蝦和葛氏長臂蝦。
1.2.4 潮間帶生物 滄州市海域潮間帶生物共有41種。其中,軟體動物19種(單殼類12種、雙殼類7種)、甲殼類9種、魚類5種、多毛類3種、棘皮動物1種、其他類3種;優勢種為光滑蘭蛤、光滑狹口螺、日本大眼蟹、縱肋織紋螺、紅帶織紋螺,絨毛近方蟹。主要種為6種:中間擬濱螺,毛蚶、彩虹明櫻蛤、小刀蟶、普氏吻鰕虎魚、裸項吻鰕虎魚;春、夏兩季平均生物數量為37.26 g/m2和1 858.84個/m2,其中,軟體動物最高,為該區的優勢類群。
1.3 主要海洋災害
滄州海域海洋災害主要有風暴潮、海冰、海岸侵蝕、赤潮等。由于本區地理位置因素和海域富營養化日趨嚴重,風暴潮、赤潮發生頻率增多,已成為影響滄州海區生態環境的重大自然災害。
1.3.1 風暴潮 滄州市沿海為溫帶風暴潮多發地區,因受向風岸段影響,容易發生風暴積水。滄州沿海有記載的風暴潮災害近30次,見表1。
最高潮位達到5.14 m,最大增水1.64 m,致使南疏港路東段堤壩受到破壞,受損長度達15 m;三千噸碼頭北側在建工程工房及電機被淹;國華滄東電廠風力發電進場公路北段被沖毀;三千噸碼頭三只游艇沉沒;損壞多處養殖圍堤。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7 000萬元。
1.3.2 赤潮 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類、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爆發性繁殖(增殖)或聚集而引起的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的生態異常現象[2]。近些年來,滄州市海域赤潮現象時有發生,影響最大的當屬1989年8月-10月間發生在黃驊附近海域的大面積赤潮,使對蝦養殖遭受了滅頂之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2億多元。
2 造成海洋生態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原因
2.1 陸源排污河流污染
滄州市位于九河下梢,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本海域除接納本市運東地區工農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外,同時還接納來自省際間、省內其他地區的部分工業廢水、農田瀝水和生活污水,排污任務繁重。目前滄州市共有一般陸源入海排污河渠15個,排污口超標排放現象依然嚴重,沿岸入海排污口(河)達標排放次數占全年總監測次數的77%,略低于2012年。實現達標排放的陸源入海排污口比率為8%,排污口水質現狀不容樂觀。
2.2 碼頭和船舶污染
港口船舶排污是海上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主要污染物有含油污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以及船舶的油類及其它有害物質。每年因碼頭作業生產和人員生活的需要,都會產生相當數量的含油污水和生活污水,這些污水除部分進入污水處理廠處理外,都是直接排海的。監測數據顯示,滄州市沿海港口碼頭船舶石油類入海量為10.45 t/年[3]。
2.3 海上石油勘探開發污染
2011年6月4日和17日,蓬萊19-3油田先后發生兩起溢油事故,溢油致使滄州市海域生態系統內部優勢種交替,個別種群衰退、枯竭;種群內部結構變化,個體變小,性成熟提前;生命周期長、營養級別高的優質種類被短周期、低營養級的種類替代等;群落結構趨向簡單,生物多樣性下降等。沉積物污染范圍內底棲生物體內石油烴含量明顯升高等。
2.4 海上傾倒區污染
海洋傾倒區是為處置航道疏浚物而設立的。因疏浚物傾倒的影響,傾倒區水深、底質、水生生態環境以及周圍的水動力環境都受到了影響,可能影響海洋環境質量,例如,2000年黃驊建港挖掘航道拋泥,導致該水域遭受懸浮物污染,泥沙大量沉積,掩埋底棲生物的棲息地,使底棲生物窒息死亡。懸浮物還導致了初級生產力下降,從而降低了該海域生產力水平。同時懸浮物污染還會使魚、蝦、蟹類的卵子和幼體成活率降低甚至死亡,受污面積180 km2,使該海域漁業資源受到了嚴重損害,初步估計經濟損失1 762萬元[3]。2013 年,滄州市為進行傾倒活動使用海洋傾倒區3個,包括:趙東區塊C/D油田臨時海洋傾倒區、神華黃驊港疏浚物臨時海洋傾倒區和黃驊港綜合港區航道工程疏浚物臨時海洋傾倒區,全年傾倒疏浚物2 650萬m2,比2012年增加955萬m2。
2.5 增養殖區污染
滄州市海水增養殖業發展較迅速,現已有養殖用海2 774 hm2,增長迅速的養殖業給地方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給海洋環境帶來了壓力。每年的污染廢水,包括消毒藥劑、養殖廢水、殘餌和蝦、蟹糞便等直接排放入海,是造成附近海域富營養化的主要因素[3]。2013年養殖區主要污染物為無機氮和化學需氧量,無機氮含量在夏季高溫期變化較為明顯,較2012年含量有所減小。養殖區海水富營養化指數平均值為8.55,已達到中度富營養化水平。
3 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對策與建議
3.1 搞好宣傳教育,促進公眾參與海洋環境保護
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是為了保護持續穩定、不斷增長的海洋生產力。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廣泛宣傳保護滄州市近海資源實現可持續性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廣泛宣傳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知識、海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以及違章排污的危害性,使社會各界充分認識到保護海洋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發揮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爭取社會各界對海洋環境保護工作的關心和支持,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3.2 加快海洋環境保護法制建設,完善海洋執法檢查秩序
進一步完善執法監察制度,規范執法程序。建立具有權威性的執法機構和執法隊伍,嚴肅查處破壞海洋資源、污染海洋環境的行為;同時加強對執法人員的培訓和教育,不斷改善執法手段和執法設施,提高執法監察的水平和力度。
3.3 加強環境管理能力建設,提升環保工作水平
在落實海洋環境保護工作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關系、治理與建設的關系、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形成推進環保工作的整體合力,進一步提升環保工作水平。進一步加強海洋環境監測、管理體系建設,建立并完善全市海洋環境監測、生物資源監測、生態災害監測、環境信息網絡、環境預警預報和事故應急監測等監測監視和預警預報體系,逐步實現決策科學化、組織網絡化、運作程序化、技術規范化、方法標準化、監測立體化、監控自動化、結果可視化、質控系統化、監管信息化,全面提高海洋環境保護現代化管理水平和工作成效。
3.4 建立多渠道融資方式,實施必要的優惠政策
海洋環境保護工作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需要各有關部門協調共管并投入大量的資金,因此需要建立多渠道籌集資金的機制和鼓勵投資的優惠政策:一是積極爭取國家財政投入,緊密配合國家有關渤海綜合整治的戰略部署及安排;二是隨著財力的增強,加大地方財政的公共性投資,逐步提高引導性投資的力度;三是引進企業排污收費機制,收取的排污費、海域污染損害補償費,全部投入到海域污染防治與治理;四是加強環保執法,依法促使企業增加環保資金的投入;五是在不改變海洋生態系統的情況下,積極保護海洋生態環境與可持續性用海。